簡秀枝》蕭宗煌賭上40年博物館專業
簡秀枝》蕭宗煌賭上40年博物館專業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農曆年假前,已經陸續打包行李、準備在這回內閣總辭中,隨着文化部長李永得下臺,提前退休,臨時接到故宮博物院長職務的徵詢電話,蕭宗煌(1958-)的生活,一夕之間忙碌了起來。
細數40年的職場歲月,蕭宗煌說,自己只有兩個領域,一是藝術行政,另一就是博物館,是到了綜合兩項專長,奉獻所學的時候了。
出生臺灣嘉義的普通家庭,父母都健在,臥病在牀多年的母親,不知道藝術是什麼,但從他念美術系開始,就擔心兒子會餓肚子。有一回,到臺中住院,要返回老家,車子經過一棟公家建築。母親指着那棟建築,對兒子說,如果可以在文化中心找份工作,會比較有保障。公職對於父母來說,是幸福生活的同義詞。
一雙女兒,也不知道爸爸成天在忙碌什麼,總是早出晚歸,而爸爸常常被改名字,一下子叫「蕭秘書」、後來又被喚作「蕭館長」。週末假期,父親會帶他們全家出遊,但總是去美術館,通常都是大太陽進去,出來時太陽都要下山。縱使在人稱花都的巴黎,全家最常去的景點,也就是「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父親百看不膩,博物館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即將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蕭宗煌,29日上午在典藏長安咖啡店,和典藏採訪團隊話家常,話題就從久病的母親開始。
眼光泛着淚光的蕭宗煌,細數來時路,擔任公職,對於淳樸敦厚的父母來說,是安定生活的象徵,也是回饋社會栽培的表現,他一路走來,一直希望榮耀父母,讓父母覺得他學美術的兒子有出息。
「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父母一定很很高興,倍感榮耀囉!?」蕭宗煌笑笑說,他們不瞭解故宮博物院在做什麼!
「想都沒有想過,會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完全不是原有的人生規劃!」說喜從天降,意外中獎也好,或說層峰舉才,適才適所的安排也罷,對蕭宗煌而言,只要有機會在他成長的土地上,發揮專業,他意無反顧,當仁不讓。
話題回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新挑戰,蕭宗煌整理一下心情,有問必答。
接到徵詢電話,是受寵若驚,也是柳暗花明,原來職場人生中,還有另一本叫故宮博物院的百科全書,讓蕭宗煌重新去翻閱、去學習,認真思考如何與時俱進,改造些什麼。所以他沒有太多的猶豫,接下挑戰,而且樂觀面對。
來自嘉義農村的蕭宗煌,北上求學,從念文化大學美術系開始,就與故宮博物院,保持若即若離關係。除了地緣接近,華岡人常會就近到故宮博物院走動,看看展覽,走走附近山區小路,許多任教老師,更直接把學生帶到故宮博物院上課,讓學生在展覽現場,欣賞原作,然後再討論作品背後的歷史、技法、意涵等等。李霖燦、江兆申、劉良佑幾位名師都有類似習慣,他幸運跟劉良佑老師在故宮博物院學習,也因此打開對故宮博物院的好奇心,尤其,中國美術史課程中,故宮展場更是活教材所在,老師們總是厭其煩指導學生,從展覽的第一手印象中,欣賞、學習藝術之美,對於學生視野的開拓、眼力的養成,幫助很大。然而,故宮博物院對在學學生來說,範圍太龐大、內容太深奧,每次離開故宮博物院時,都會覺得自己的不足與渺小,希望一去再去。
新春提筆揮毫的蕭宗煌,從學生時代就研究臨摹過書法各大家,文字、用筆,心得豐富,這個雅好,一直成爲生活的一部分。書法在故宮的古書畫中佔據重要地位,有了書法基礎,對於古書畫賞析,助益良多,蕭宗煌一直樂在其中。
每一次故宮博物院舉辦各類型展覽,他一定擠出時間,親臨現場觀賞,也勤讀相關出版品,日積月累下,興趣盎然,功力也日增。總之,故宮博物院對蕭宗煌來說,相識多年,不曾遠離,蕭宗煌形容自己對故宮博物院的感覺,既親切,又陌生。
自稱不是政治出身,也非學者,更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蕭宗煌坦誠地說,他唯一保有的,是一以貫之的藝術行政訓練與博物館工作的養成。接下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故宮博物院迴歸博物館專業。
距離蔡英文總統的任期屆滿的2024年5月,只剩1年餘,此時此刻接任政務首長,是否就是個過渡時期,蕭宗煌完全不以爲忤,他認爲,就算是過渡,更應該完成階段性工作,不在乎任期長短,他會化繁爲簡、全神灌注。
1981年蕭宗煌於自文化美術系畢業,1983年進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美術科,1994年外放到巴黎文化中心,5年後返國,接任高雄美術館館長,4年後北上出任臺灣博物館館長,一待就是8年,這段期間,還到北藝大攻讀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2007年取得碩士學位,2012年5月調回文化部,依序擔任文化資源司長、主任秘書,然後又於2015年外調臺中,擔任國美館館長,接着,在2018年8月返回文化部出任政次迄今。3個美術館(博物館)館長、館員、秘書、司長、主任秘書、次長,對文化行政、藝術活動及博物館管理皆有豐富實務經驗,公務職場生涯堪稱完整,倘若加上未來故宮博物院院長,那就更圓滿,是繼林正儀、陳其南,從文化部體系養成的第三位故宮博物院院長。
如果說,蕭宗煌是兼具行政資歷,與藝術場館經營專業的資深文官,一點也不爲過。過去對於推動博物館典藏研究、服務再升級,以及重建臺灣美術史,都有札實經驗,其中外放巴黎5年餘,對於國際文化交流,也有實際、又深刻經驗,非常符合目前朝野期待的戰鬥內閣、無縫接軌,以及有感施政的內涵與角色規範。
面對故宮博物院的多事之秋,蕭宗煌看在眼裡,百感交集,他期待分憂解勞、發揮及時救援,早日讓故宮博物院回到平靜的運作軌道,作出該有的成績與貢獻。
故宮博物院究竟是歷史的隅然,還是大時代發展的必然,有如天意般,大批國寶南遷,落腳寶島臺灣,躲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成爲豐盈臺灣的無價資產。
該院自國寶遷徙、入境、到幾度地更換藏址,1965年故宮博物院落成啓用以來,超過半世紀,自成一格的場館文化,蕭宗煌認爲是典型深水區,他會以面對百科全書的謙虛態度,𧫴慎翻閱,重新學習、深入瞭解,作出最合適的應對。
蕭宗煌再次強調,身爲一輩子博物館人,期待用累積40年的專業,讓故宮博物院否極泰來,民衆重新回到故宮博物院,甚至在國際舞臺上,持續被看到。誠如前政委黃光男表示,蕭宗煌藝術行政資歷豐富,博物館專業駕輕就熟,加上派駐法國的經驗,有助於重新擦亮故宮的國際品牌,朝野期待殷切。
根據統計資料,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2019年爲488萬1 千餘人次,但受到疫情衝擊,人數銳減,去(2022)年1至8月,參觀人次僅45.8萬人,也不足疫情下低標的74萬人次,未來如何吸引觀衆回籠,是當務之急。當然故宮服務的不只是國外觀光客,疫情變化、邊防管制難逆料,蕭宗煌認爲,自己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讓臺灣民衆,重新肯定故宮的豐富內涵,回到故宮的大百科全書中。
蕭宗煌特別提及世界的文明發展,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外,中國文明也是重要的一支,代表中國文明的古文物,千里迢迢𣿬聚在臺灣,這是臺灣的幸運與福氣。而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規模,達69萬8千8百餘件,除了中國文物外,也有不少亞洲文物,包含蒙古西藏等多元化文化,受到全世界矚目。同時,故宮博物院也擁有大批高素質的專業研究人員,發揮敬業精神,對於文物論述,一直是源源不絕,其實,好的文物自己會說話,如何讓故宮文物得到最安全的維護、最多面向的研究論述,發揮公共性效益,都是迫切工作,蕭宗煌正向面對。
有人認爲,蕭宗煌的資歷和專長在臺灣美術,對故宮典藏的古文物領域較爲陌生。蕭宗煌哈哈一笑,就像他在2004年接任臺博館館長時,有人質疑他完全沒有自然史的背景,不適合擔任臺博館館長,但他當時的迴應是,博物館的每個領域,都有專業研究員,館長工作就是讓研究人員在本位上,做最大的發揮。後來事實證明,蕭宗煌8年的任期中,讓臺博館煥然一新,展覽空間的標本呈現,斜坡式的參觀動線,無障礙空間的設計、冷氣風管的隱藏,都讓該博物館發揮使用效能,迎來參觀人潮,尤其是吸引親子互動,彷彿是自然科學界的活教室,留下相當不錯的口碑。
同樣的,故宮博物院是百科全書,沒有人能通透所有古文物,但只要提升士氣,各司其職,故宮人的研究、展覽、企劃、教育,都有過人之處。而且,經過幾次的組織改造,故宮博物院目前的組織編制,應該是與時並進,是支符合作戰的團隊。
他長年在藝術行政的公務體系,養成穩紮穩打的作事風格,爲此蕭宗煌自嘲是開民航機的人,以平安降落爲宗旨,如果外界誤判他有戰鬥機的蠻勁,可能就會失望。但他認爲,如果每一趟民航飛行,都平安抵達,孜矻累積,還是能夠達成使命。
談到故宮博物院目前幾個爭議問題,蕭宗煌欣然面對,他希望以抽絲剝繭方式,找到問題的癥結,力求破解之道。例如,故宮博物院的定位問題,早在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政黨輪替,學者出身的杜正勝,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力主提升位階,直接隸屬總統府,當時成爲熱門話題,但喧騰過後,也無疾而終。
近期,力主把故宮博物院從行政院管轄抽離,改歸文化部統籌管理,也沸沸揚揚,引來仁智互見的爭議。
蕭宗煌提及,故宮博物院成爲部會級博物館,在全世界少見。未來故宮是否要改制,是大哉問,如果要放到文化部的下面,成爲三級定位,跟臺博館等館舍同級,以他擔任過三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經驗來說,並非最好的選項,他並不支持。不過,故宮定位一直是敏感議題,未來一定要透過更多討論,爭取認同度,凝聚更廣泛共識與,否則不宜貿然改變。
至於是否讓故宮博物院行政法人化?早在擔任臺博館館長時,曾邀請日本主推法人化的專家,𦲷館演講,當時講者以日本的發展經驗,建議臺灣不要重蹈日本的失敗覆轍,當然對行政法人化,留下負面印象。
不過時過境遷,日本六大國家美術館在採行行政法人化,在度過漫長、且艱辛的陣痛期後,步上正軌,現在已經卓然有成,開花結果,呈現行政法人化下的效率與累累成果,蕭宗煌在參考那些範例後,開始修正他對行政法人化的僵硬印象。
在臺灣,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於2004年3月1日,改製爲行政法人,成爲國內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讓國家表藝中心脫胎換骨,大開大合,尤其隨着臺中歌劇院、高雄衞武營成軍後,展現出更大的營運彈性,成績斐然。
蕭宗煌說,當時若不是朱宗慶董事長堅持行政法人化,大概會像仍屬文化部管轄的傳藝中心一樣,綁手綁腳,發展受限。
再反觀高雄「三館一法」的推動,讓目前李玉玲領軍的高雄美術館,與他2001年擔任館長時的規模、活力,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臺南美術館亦然,因爲行政法人化,連殭屍都可以作展覽,發展活潑,議題更多元,帶來龐大人潮與商機,讓大家有目共睹。
目前大英博物館、日本公立美術館、大陸許多博物館,都已行政法人化,可視之爲時代的大潮流,法人化下的靈活度,比歸屬公務體系,更能應對多變的時代。如果現在再問他對行政法人化的看法,他已大大改觀,只是要仔細評估陣痛期的長短期以及民衆的認知強度。
至於故宮博物院該不該馬上走上行政法人化,茲事體大,需要更多討論,從長計議,建立更到位共識,這也是他上任的重點工作之一。
至於蘭千山館引發的故宮文物寄存爭議,蕭宗煌認爲,私人財產,公共性的社會意義,是該案的核心價值。在時空環境變化下,前人寄存的理想與理念,後人不一定了解或認同。
解鈴還須繫鈴人,唯有迴歸原始寄存人的經驗和想法,在行政可及的範圍,作更周全的處理。他會在上任後儘快瞭解與處理。
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不外乎捐贈、寄存與購藏。捐贈,一直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來源,但捐贈有一定的程序與規範,並非收藏家想捐就捐得進來,如何在維護院藏品質,又能廣開友善捐贈之門,值得研究。目前許多重量級收藏家,已屆垂暮之年,對於藝術典藏品,更有捐贈爲國家所有的意願,如何提供適合法規,因勢利導,期能水到渠成。
而寄存問題,蘭千山館是個案,但未嘗不也是個通案,是全面檢討寄存方式,作爲未來處理類似問題的依據,也刻不容緩。
至於故宮博物院的購藏部分,因爲預算短缺,一直力不從心。目前故宮博物院南院編列1200萬購藏經費,當然買不起價值文物,但政府其實另有預備金,對於遇到合適標的物,可以有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動用相關預備金支應,搶奪先機,這方面的規劃與思考,蕭宗煌允諾再作研議。
文化部推動的文化發展基金,從1%的公共藝術基金,累積而成資金水庫,廣被覬覦,希望補故宮博物院藝術品購藏資金的不足。不過蕭宗煌解釋,該基金還是以廣義公共藝術的支出爲主,並無法動用到現行制度下的古文物購藏。而且文化部的預算,並不能直接進故宮基金,除非經過修法程序。
目前的「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是特種基金,非年度預算,當時成立的目的,是年度經費不足,使用方式比較僵化,沒有應對古文物市場的瞬息萬變,因此希望保有特種基金,作爲重要古文物購藏上的應急之用。
至於藝術發展牽涉到臺灣的在地本土性,以及大中華文化思維,蕭宗煌曾表示,臺灣的藝術家如果要讓作品更具經典性,個人的慧詰與創意外,還要講究底蘊,而底蘊養成,不外乎從世界美術史、中國藝術文明史,都是很好的養分來源。他認爲,談在地化,臺灣的在地性固然重要,但不能迴避中華文化,唯獨立足臺灣,放眼兩岸與國際,作品纔會成爲世界材,讓藝術無國界。
故宮就是一個大百科,讓各朝代的文物,都能安置在適當的位置,說文物自己的故事, 因爲文物不屬於任何個人、或任何政黨,是大家共同的資產。蕭宗煌重申,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任務,就是保護好文物,把故宮博物院的廣袤無涯與瑰麗美好,都歸還給社會大衆,共同賞析品覽。
對於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蕭宗煌對該議題一直高度關注與參與。他掌理不同內容的博物館界多年,也擔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長達5年時間。
蕭宗煌說,爲了鼓勵博物館業界,參與國際會議,舉凡在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可以獲得文化部補助,包括往返機票、食宿費用,論文出版費用。蕭宗煌深諳文化部的善舉義行,大力鼓勵博物館學會會員,勇於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表論文,匯聚研究成果與聲量。
2019年蕭宗煌親自率團參加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博物館年會,該大會上臺灣博物館界發表了60多篇論文,頗受好評。2022年他再度率團參加捷克布拉格舉辦的大會,也有40多篇論文參與,成果也是豐碩。
雖然中國大陸百般干擾,在類似的國際會議上,極盡打壓,但臺灣學者不爲所懼,參與的論文,在會後都以中英文出版成精緻論文集,並回寄給與會各國會員。
這種踊躍提出論文觀點,國際會議上公開發表,留下完整紀錄,對個人的生命歷程、學術研究或國家的論文水平提升的角度來看,都是好事,雖然蕭宗煌於去年12月底才卸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職位,但熱情不減,持續表達支持與關切,特別是在他率團的國際會議上,看到老師帶着學生去現場觀摩,成爲非常靈活的國際教學教材,對臺灣博物館學的人才培育,助益深遠。
讓故宮博物院再次回到國際上發光發熱,有複雜的條件,但學術研究先行,始終是鐵律,而研究人才的培育,永遠嫌不足,如何落實工作,穩紮穩打,期待故宮博物院從平靜安好,走上璀燦亮麗,蕭宗煌心誠意堅,孜矻向前!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