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金融高水平開放:優化互聯互通機制 完善負面清單管理

本報記者 慈玉鵬 北京報道

近一年,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堅持穩中求進,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將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門積極改善政策環境,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並支持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多位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加強金融開放。包括推動大灣區高水平金融開放,探索更高水平的金融互聯互通;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加快資本項目對外開放進度,緩衝資本項目開放風險衝擊;制定優化金融服務對外開放負面清單等。

此外,亦有業內人士表示,應繼續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進一步優化我國金融市場監管規則和市場準入規則等。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

2023年年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相繼發佈,爲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未來,需要推動大灣區高水平金融開放,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

記者注意到,此次兩會,多位政協委員提案涉及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提案稱,目前跨境數據流動效率有待提升,針對上述問題,李民斌提出:“建議在大灣區版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多元化跨境數據流通方式。首先,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大灣區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將粵澳、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擴展至大灣區全域,便利個人和企業獲得、驗證其自身數據並完成跨境資產證明、跨境銀行開戶、跨境信用貸、跨境保險理賠等金融服務。其次,明確個人數據匿名化處理標準,個人數據匿名化處理後出境的,免除個人授權同意。初期可以在大灣區各地均有機構的銀行試點,再逐步擴展到其他金融機構。”

李民斌認爲,應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加強金融市場的全面健康發展。他表示:“應探索更高水平的金融互聯互通,支持投資者跨境均衡配置。資本市場方面,搭建統一的投資產品信息庫,集中展示金融機構已經上架的各類基金、理財等投資產品,統一產品風險分類,爲合格投資者提供及時、透明、標準化的產品信息。鼓勵更多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等在前海設立專營機構,發揮內地和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品類互補優勢,推動REITs納入互聯互通機制。銀行業方面,加大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研究推出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共同吸納全球綠色資金。”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傑的提案稱,應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水平,加強大灣區金融發展統籌協調,以更大力度支持外資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建議研究支持同一主體參與多種互聯互通機制,爲投資者提供綜合性服務;研究支持境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內金融市場的方式;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研究將公募REITs、交易所債券產品納入深港通投資標的範圍;推動人民幣櫃檯股票納入港股通,支持香港推出離岸中國國債期貨,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針對開放程度不足的問題,何傑建議,應充分利用好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大灣區的重大合作平臺,探索降低外資金融機構尤其是港澳機構的准入門檻,支持機構在此類區域更加便利地獲得業務許可。

另外,部分委員從其他角度針對金融開放給出建議。例如,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銀行陝西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魏革軍建議,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加快資本項目對外開放進度,緩衝資本項目開放風險衝擊。同時,進一步把握匯率改革的力度與節奏,合理評估匯率市場化給短期國際資本流動與資本賬戶開放度帶來的風險強化效應,引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與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市場化步伐相適應。

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穩步擴大

潘功勝表示,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門建立起金融領域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取消了銀行、證券、人身險等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202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向萬事網聯公司核發了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廷辰表示:“近一年,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堅持穩中求進,不斷取得新進展。債券市場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推出便利投資的一攬子措施,如提供一籃子債券交易功能、優化‘北向通’結算失敗報備流程、新增在華外資機構作爲‘北向通’做市商等。截至2023年12月,中資離岸債存量規模爲1.19萬億美元,成爲亞洲離岸債券市場的中堅力量。2023年,外資累計淨買入人民幣債券規模超1.3萬億元,熊貓債發行額超1500億元,同比增加81.56%。”

趙廷辰告訴記者,2023年5月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互換通”)正式上線。“互換通”境內外投資者可經由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在交易、清算、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在不改變交易習慣、有效遵從兩地市場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和集中清算。截至2023年12月末,共有境內報價商20家,境外投資者51家,累計成交2000餘筆,名義本金超9000億元,不斷提升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23年1月~11月,我國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爲48萬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貨物貿易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佔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比重爲25%,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爲近年來最高水平。優化人民幣清算行海外佈局,在巴西、柬埔寨、塞爾維亞新設清算行,完善支撐全球人民幣清算網絡的重要節點。

另一位金融從業人士表示,我國近年來持續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銀行、券商等多個金融行業逐步放寬外資機構市場準入門檻。目前,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以獨資公司和合資公司等多種形式參與我國金融市場。

就如何進一步加強金融開放,趙廷辰建議:“一是加強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服務系統(RCPMIS)、人民幣清算機構安排等基礎設施的硬件支撐和機制設計,爲我國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跨境支付清算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二是以訴求集中、共識較多、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作爲突破方向,加快推進建立相關領域國際金融規則及標準。三是進一步優化監管規則和市場準入規則,建立更加完善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避免造成外貿外資企業和相關金融服務面臨‘監管空白’和‘監管重疊’。”

潘功勝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介紹稱,將穩步擴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目前,境外投資者既可以以直接的方式投資境內金融市場,也可以通過“債券通”“滬深港通”等互聯互通的方式投資境內金融市場。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香港金管局,將“債券通”項下的債券納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幣流動資金供給的合格抵押品,並開放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債券回購業務。同時,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試點,擴大參與機構和產品範圍,受到市場歡迎。到2024年1月末,境外投資者在過去的12個月累計淨買入我國債券1.8萬億元。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我國金融市場;支持優質中資企業到境外上市、發債融資,鼓勵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金融機構及其他經營主體對外投資。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