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港股通稅率 試行“通關白名單”

在過去的十五年裡,冼漢迪頻繁地穿梭於灣區各城市之間,親眼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共創共享、文化深度互融、經濟互利共贏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爲進一步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機遇,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中手遊副董事長冼漢迪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透露,他建議激發港股市場活力,助力國家及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此外,冼漢迪準備的另一個建議是試行設立內地與港澳“通關白名單”,運用創新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地區更高頻度交往交流交融。

建議將跨境紅利稅從20%降低至10% 以提高南下投資的積極性

在激發港股市場活力上,冼漢迪的建議一是降低港股通稅率,建議將個人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投資香港資本市場需繳納的跨境紅利稅從20%降低至10%,使其與境外投資者通過深滬股通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的規定保持一致,以提高南下投資的積極性和動力,擴大港股投資者羣體,進而刺激港股市場流動性。特別是對於表現疲弱的科技股,這將有助於引導更多增量資金進入港股市場。

二是靈活調整港股通標準。冼漢迪指出,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參與香港股票市場,已成爲香港股票市場的重要流動性來源,同時也爲創新科技領域的發展注入了間接動力。但港股通並不能購買所有的港股,其對港股標的有明確的規則及要求,只包括恆深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分股、恆深綜合中型股指數成分股、市值40億港元以上的恆深綜合小型股指數、同時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同時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建議除常規調整港股通標的週期外,還需根據港股市場及周邊環境,靈活調整對企業市值的要求。

三是宏觀調控與政策支持。在港股市場中,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冼漢迪建議針對香港股市的實際情況,因時因勢因情施策,以鞏固香港金融地位,進而助力國家及灣區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例如,吸引更多內地資金進入;吸引國內外企業到香港上市以及內地基金投資港股;盤活58.24萬億中國家庭存量資金;提升在港內地資金話語權,以更好地跟隨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從而進一步強化人民幣資金的金融話語權。

四是“一帶一路”宣傳。冼漢迪指出,香港應當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創新科技和金融市場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強化香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向宣傳,提升香港在沿線國家的聲譽和影響力,爲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輸出創新思路、貢獻科技力量,同時也有助於爲香港金融市場吸引投資,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

冼漢迪告訴南都記者,他認爲未來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科技合作、雙向投資、設施聯通、貿易合作等方面均有許多機遇。在科技合作方面,香港可以積極參與推進科技交流、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和科技園區合作,舉辦各類科技交流活動,如國際研討會、創新創業大賽等,加強與沿線國家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雙向投資方面,香港擁有豐富的投資資源和資本優勢,可以發揮其投資平臺作用,引導國內外資本投向沿線國家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實現資本的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在設施聯通方面,香港作爲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勢,可以進一步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參與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在貿易合作方面,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可以充分利用其自由經濟體和國際化城市的優勢,拓展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國際經貿合作新高地。

依靠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零停頓”“無感通關”

冼漢迪的另一個建議則是試行設立內地與港澳“通關白名單”,他指出,長期以來內地與港澳居民之間需要經歷一系列的“通關”才能正常來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交流。在通關口岸短期內無法取消的客觀條件制約下,建議試行設立“通關白名單”,運用創新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地區更高頻度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關白名單”概念爲,針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內地或港澳居民,通過其“自主申報”進入“通關白名單”並經相關政府部門覈准後,即可在其通過相關口岸時,使用專門設立的特殊通道,無需現有的人工審覈或e通道指紋識別等環節,依靠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零停頓”“快速通關”甚至“無感通關”。

冼漢迪認爲,設立“通關白名單”有四個好處:一是強化民衆“一國”心理認同;二是緩解通關壓力;三是推動內地與港澳居民更高頻度交流。

冼漢迪告訴南都記者,對於“通關白名單”,他期望最大程度地簡化通關手續,縮短排隊時間,提高通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弱化通關過程中的核驗環節,從感知和實質兩個層面促進粵港澳深度融合。

冼漢迪還認爲,“通關白名單”的實現,需要藉助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識別、模型理論、圖像處理等。雖然這些技術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但在面對大規模的識別需求時,仍存在一些挑戰,如識別精準度和速度等問題,“通過推行‘通關白名單’,我們可以應用和測試新技術,推動技術的升級和優化,進而促進創新科技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嶄露頭角 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五週年。冼漢迪告訴南都記者,在過去的十五年裡,他頻繁地穿梭於灣區各城市之間,親眼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共創共享、文化深度互融、經濟互利共贏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爲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科技協同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的優勢,讓灣區在全球創新科技競爭浪潮中嶄露頭角,吸引了許多高科技企業和創新團隊入駐,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這爲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此外,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三地在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也在加速深化。”冼漢迪表示。

過去一年裡,AI成爲熱點話題,冼漢迪也從中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機遇。他告訴南都記者,首先是政策支持力度大,粵港澳大灣區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爲人工智能產業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其次是科研實力雄厚,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持,也有助於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將研究成果轉化爲實際產業應用;最後是市場需求廣闊,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尤其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文化、醫療、教育、金融、交通等領域都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爲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採寫:南都記者 汪陳晨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