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6項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經驗向全國推薦 住建部發布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
8月21日,住建部發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要求各地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中結合實際學習借鑑。江蘇有6項經驗做法被推薦。
在提升人居環境方面,揚州市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在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上的做法被肯定。據介紹,揚州市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實施“一水一電一氣一消防”街區提升工程。更換排水管道1100米、改造落水井及雨水口200餘個,沿線強弱電全部下地鋪設、爲237戶居民免費更換老舊戶內配電線路,架設燃氣管道1050米、新增燃氣用戶230多戶,設立1處微型消防站、消防器材提取箱5處。通過少量收儲、置換,將閒置民居利用爲木構製作、古琴傳習等文化空間,街區開設助餐食堂、城市書房、家風展示館等公共服務設施,通過“住得好”讓原居民“留得下”。
在發揮遺產價值方面,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和宜興市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經驗做法入選。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以具有水巷特色的傳統街坊爲主體,圍繞建築保護利用、特色街巷提升打造、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等,將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對街區內9條東西向貫通性街巷,結合其歷史特色與文化底蘊,設計“書巷、畫巷、儒巷”等不同主題,實現生活、文化、商業、旅遊、社區良性互動與和諧相融。運用實景三維技術,將街區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相融合,打造數字孿生信息平臺,公衆可通過蘇州城市生活服務APP在線瀏覽20餘處保護建築的三維實景模型,實現足不出戶便可領略古城風貌,享受“可觀、可感”的線上文旅體驗。
宜興市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則搭建了紫砂產業活態發展平臺。保護傳統紫砂工藝發源地的生產場所和場景,最大限度保留不同時期的紫砂工業遺存、遺蹟,活化利用紫砂名師故居、名店舊址爲紫砂工作室和展廳,吸引年輕陶藝工作者回流創業,持續哺育紫砂匠人和陶工,支持紫砂人以現代的“前店後坊”形式兼容經營陶藝工坊和大衆休閒業態,藉助電商推動產品外銷,促進紫砂產業升級,既能“留下來”又能“走出去”,實現傳統產業和生活的活態傳承。
在創新制度機制方面,江蘇有3項好做法入選。比如,江蘇省蘇州市印發《蘇州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保護更新防火技術導則(試行)》,通過劃定防火控制區、防火組團、消防道路等方式築牢街區“防火牆”。江蘇省揚州市編制《民房整修與保護技術導則》,完善建築修繕技術指引與激勵政策。
江蘇還在工程計價方面,發佈《關於明確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計價有關問題的公告》。在充分考慮保護要求、施工難度的前提下,明確街區改造工程所涉及的多個專業分類標準和計價依據適用原則、調整施工的人工耗用量和管理費標準、增設特殊施工措施列項、補充工程量清單計價規則並測算相關費用標準。《公告》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項目編制估(概)算、施工圖預算以及合理確定工程造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在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蘇州姑蘇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環境美化提升綜合整治項目、揚州廣陵路改善更新項目等工程項目的計價中得到運用,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工作提供計價助力。(白雪)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