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公開的秘密/業界指錯在未標示 消費者怒喊詐欺

南市衛生局今下午會同政風單位、南市消保官及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等,前往東成醬油稽查,目前針對疑似產品進行抽樣檢驗,釐清是否涉及標示不實或攙僞假冒。圖/南市衛生局提供

知名老牌東成醬油承認向同行採購醬汁,自打臉「秉承古法釀製」,有醬油業者說,東成購入的應是黃豆加小麥初步發酵成的「生醬液」,再調製專屬的味道,「醬油業界不少廠商都用此作法,也是公開的秘密」,錯就在未清楚標示。此外,由於東成市場定位售價高於其他醬油品牌,也引發部分消費者質疑有詐欺之嫌。

嘉義市政府消保官黃崇傑說,業者應確保廣告內容真實、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得低於廣告內容,如果廣告與實際不符,即違反消費者保護法,雖沒有相關罰則,消費者認爲權益有受損,可以要求退貨、或換給付同樣東西。

臺南市衛生局指出,食品若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實,可依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四萬元到四百萬元不等罰鍰。

嘉義市義興醬油以黑豆甕釀爲主,第三代且身兼制醬師的鄭棋維說,釀製醬油初步用黃豆、小麥等發酵,程序須數月甚至一年半才能製成生醬液 ,耗費時間長,如果醬油業者的發酵空間不大,產能有限,或供應市面餐飲小吃的需求大,就會直接向大廠採買生醬液。

鄭棋維說,有的業者會客製化要求生醬液的鹹度、總氮量等,以調製特色風味,只要讓消費者覺得口味契合,鮮少追究業者是否自行發酵。

二○一五年知名醬油高價品牌豆油伯、屏東科大的薄鹽醬油,都傳出生產不及購買別家基底醬油,再加入獨門配方調味,引發爭議。

一名食品科學系老師說,製作醬油一般原料是黃豆、小麥,用麴菌、鹽、水等,使用缸或槽池發酵,通常三至六個月,再經調煮、殺菌、過濾等。另一種則是化學方式調製出胺基酸液,即俗稱的「化學醬油」,兩種很難從味道分辨,只能看標示有無純釀造、胺基酸液字眼。

中華醫事科大食品營養系退休教授林金鵬說,須注意的是,從他廠進貨的運送過程中有無維護好食品的品質,依食安角度,確實不建議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