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緊張可以,偶爾搞砸也可以
視覺中國供圖
忙碌,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跨文化的通病。在全球範圍內,“工作狂(workaholism)”都越來越普遍。醫學研究顯示:當我們不斷忙碌、連續加班的時候,更可能罹患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功能也會下降。大多數職場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壓力對睡眠的影響,甚至經歷過工作帶來的焦慮和抑鬱。另外,“工作狂”也更有可能遇到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面臨婚姻矛盾或是親子矛盾。
生活在繁忙節奏中的我們,一邊爲了工作焦灼地忙碌着,一邊渴望着工作之外的生活。新年當天,有人發微博說,“我有時候還是會認真看看別人發的年終總結,最神奇的一件事是,除了‘升職了’和‘加薪了’這6個字之外,幾乎沒有人在自己的總結裡寫同事、領導、下屬、客戶、項目。彷彿我們工作的那8個小時都是被抽離的,被隔離在我們認定的‘真正的生活’之外……”
臨近年底,我和一些朋友聚會時,討論起與工作相關的壓力和焦慮,產生了一個新感觸:生活不僅是匆忙的,也是瑣碎的。換句話說,當我們長期處於“時間緊、任務重”的狀態時,很容易漸漸不記得自己生命的意義,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爲怎樣的人。
意義感的缺失,不僅會降低我們的主觀幸福感,也會負面地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感,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更多時間。比如,一些年輕人由於焦慮盲目地投入時間提升自己,可這些努力未必能帶來實際收益;又比如,社交媒體會讓一些人過多關注與他人的攀比而忽視自己;還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刷短視頻,“荒度”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凡此種種,最終使得我們更加疲憊和焦慮。
當我們試着去追求“真正的生活”時,除了通過發展興趣愛好和探索休閒娛樂項目來追求即時的放鬆,還可以留一些空間和勇氣進行自我反思,也許思考的結果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最終獲得更長久穩定的鬆弛感。如果“生命意義”或者“自我認同感”的概念太過抽象,我們也許可以從一些更具體的問題開始探索。比如:
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身心健康、衣食無憂、家庭幸福、能夠積極地影響他人,又或者是其他補充選項?
在我心裡,“成功”要用什麼標準來衡量?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哪些時刻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快樂或者幸福?
如果讓我用三到五個詞語來形容自己,我會選哪些詞語?我信任和親近的人又會怎樣形容我?
小時候的我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當年的目標和現在的我有什麼相似和不同?
在這一刻,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另一個自我反思與激勵的思路,則是和“未來的自己”建立聯繫。畢竟,自我認同感不僅包括我們對過去以及當下自我的認知評價,還關乎我們的未來。一個可以參考的活動,叫“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你可以自由定義這個“未來”具體是多久之後。正值年初,想必不少人會選擇把這封信寫給一年後的自己。如果你打算考研考公或是跳槽,也可以寫信給完成考試或者入職新工作的自己。靜下心來,關掉所有的屏幕,用紙和筆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這封信寫得越是真摯熱切,我們就越能借助未來自己的力量過好現在的生活,對每一個當下的分分秒秒負起責任,最終達到張弛有度的狀態。
最後,一個小小的提醒:別忘了自我同情。有時,我們在忙碌中沒能好好陪伴家人朋友,也有時,我們因爲焦慮而忽視了身心健康,這些事情會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如果你覺得自己搞砸了,記得抱抱自己。真正的生活,包括常常遇到困難和麻煩,偶爾會犯錯誤。真正的“鬆弛感”,就是焦慮緊張也可以,偶爾搞砸也可以。
(作者繫心理諮詢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