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大躍遷
回望自己走過的30多年教育教學生涯,結合個人成長經歷和觀察,我認爲教師專業發展要經歷3個階段,即鳴師、名師、明師。而在我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與這3個發展階段相匹配的3個關鍵詞是原創、癡迷和進取。
鳴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新教師的厚積薄發期。對於新教師來說,要從站穩講臺到站好講臺的過程中,完成教育教學經驗與能力的“原始積累”。在這個過程中,新教師要敢於挑戰自己,敢於挑戰不可能,不要等待“應邀”,而要勇於“硬要”,要敢於在各級展示課、學科競賽、各種考試中展示自己,勇創佳績。
而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課堂的生命體現在“原創”上。同時,教育教學方面的原創不僅在於原創課堂,還包括原創論文和原創試題。
關於原創教學。一次,我受邀到江蘇省無錫市上公開課,執教《價值和價值觀》。接到任務後,我向全國各地同行廣發“英雄帖”,向他們索要課件。外省一位老師把獲省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的課件發給我,還叮囑說可以直接使用。我非常誠懇地告訴他,自己之所以蒐集課件,除了借鑑,主要是避免重複。經過再三斟酌後,我以“特朗普有資格獲諾貝爾和平獎嗎”爲主題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批駁的方式精彩演繹了“價值和價值觀”,讓在場的500多名師生讚歎不已。後來,我應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鹽城師範學院邀請,開設《價值和價值觀》展示課。這可以說是堅持原創教學帶來的收穫。
關於原創文章。剛參加工作時,我常常爲自己不會寫論文而苦惱,特別羨慕同事能夠在知名期刊上發表一篇又一篇文章,總是想自己如果能發表一篇就好了。於是,課餘時間我就泡在學校閱覽室裡,分析各家期刊的欄目特點,並比對自己被退稿的論文找差距。很快,我就發表了第一篇文章,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目前,我已經在60多家省級以上雜誌發表600多篇文章。
需要指出的是,我的論文素材都來源於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和教育管理,將原創課堂與原創論文融爲一體。在我看來,備課上課就是在寫文章,寫文章就是在備課;會上課就會寫文章,會寫文章就會上課。
原創試題。我是省市兩級命題專家庫成員,對自己的命題質量要求很高,要求自己命題使用的情境要有文化性,切入要有智慧性,答案要有開放性,評價要有素養性。在教學中我會經常相機生成試題,實施命題式教學,嘗試以命題者的角度演繹課堂,拓展教學,課後作業常常也會原創設計,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爲:“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平上。”因此,在從新手型教師向成熟型教師甚至名師過渡的過程中,能否做到以下3點非常重要。
其一,癡迷於教育事業。我認爲癡迷比努力更重要,而且教師要有二“心”——初心與匠心。不忘初心,更要獨具匠心。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是初心與匠心兼具,否則初心雖好,失去匠心也會力不從心。獨具匠心意味着教師的注意力不要總放在“1”到“99”上,還需要在“0”到“1”的階段下功夫。
其二,癡迷於自我反思。不斷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備要素,包括對教育思想的認識,從膚淺到深刻的過程;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從稚嫩到成熟的過程;專業素養的提高,也有一個從薄弱到豐厚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做學習型教師,堅持終身學習、虛心學習。把學習與教學結合起來,把學生的成長與自己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
其三,癡迷於學科育人。我癡迷於學生“會學”,而不是自己“教會”。相機而教、先學後教是我堅持的原則,上課“留一手”是我的常態。爲了讓學生“自立”,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自主成長,我秉持開放式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質疑、批判和創新。在我看來,學習並非獲得知識那麼簡單,學習的目的是獲得思維、思想與素養,知識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明師,是教師的自我醒悟期。我覺得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要有正確的定位,既不可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在評特級教師之前,我致力於做明師;在成爲“名師”之後,我初心不改,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我看來,明師的專業發展是不斷進取的過程,關鍵要有高超的教學技術和育人藝術,不僅要在評比中獲得頭銜、在考覈中獲得榮譽、在競賽中獲得獎項,更要明白自己爲什麼而教。因此,我會對自己的“名師”身份進行正確定位,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做“明師”的初心,並將其貫穿職業生涯的始終。
(作者系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校教師)
《中國教師報》2024年12月04日第7版
作者: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