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幫扶】挖掘知識多維價值 實現課堂深度學習——走進汕頭教研幫扶(初中化學專場)
爲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要求,深入推進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和教研員隊伍,提升汕頭市教研工作水平,推動縣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10月29日至31日,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走進粵東西北(汕頭)教研幫扶活動(初中化學專場)在汕頭市澄海中學(白沙校區)和汕頭市新溪中學舉行。活動以名師爲引領,以汕頭市教研需求爲導向,聚焦深度學習,通過開展專題彙報、課例展示、專家講座等活動,傳播新時代教育教學理念,展示優秀教育教學成果,提升汕頭市教師和教研隊伍素養水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化學教研員程俊老師領銜深圳市初中化學專家團隊蒞臨汕頭市,與汕頭市初中化學教師深度交流,爲汕頭初中化學教學教研指明新方向。
圖1: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
說課交流細雕琢 專題分享展才華
29日下午,以“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備課與改進”和“科組建設專題彙報”爲主題的教研交流會議在汕頭市澄海中學(白沙校區)舉行,專家團隊程俊、郎麗、羅柳珊老師出席指導本次會議,汕頭市教研員林波老師、林盛林老師率領各區縣教研員、骨幹教師進行交流彙報。
會議第一個議程,由汕頭市澄海實驗學校楊逸鳳老師和深圳市寶安區化學教研員羅柳珊老師分別就課題《水的組成》進行說課,並提出在備課和磨課過程中的困惑和思考。專家和老師們各抒己見,積極建言獻策,探討電解水實驗創新、新聞素材選取、化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精準設問、模型建構等,力求呈現出高質量的深度學習示範課。
圖2:楊逸鳳老師說課
圖3:羅柳珊老師說課
圖4:磨課交流
第二個議程,由汕頭市三位初中化學教研組長作爲代表彙報學校科組建設情況。汕頭市澄海中學陳林冰老師彙報的主題是《以研促教 衆行致遠》,陳林冰老師明確教研組功能和建設層次,展示教研組建設的“3A+3C”實施體系。汕頭經濟特區林百欣中學林淑惠老師依據SWOT分析教研組的優勢和劣勢,從理論基礎、科研引領、教學築基和成果交流四個方面分享教研組管理經驗,通過開展實驗教學強化學科實踐以及解讀“雙新”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闡述“衆行致遠 研思同行”教研理念。華南師範大學附屬濠江實驗學校陳青老師從新課標、新教材下的深度備課,共享教學智慧打造活力教研組、專業發展及教學困境三方面進行彙報,展示教研組建設實效和成果。三位老師的彙報讓在場教師領會到教研組建設方向,爲教研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實踐方法。
圖5:陳林冰老師分享
圖6:林淑惠老師分享
圖7:陳青老師分享
同課異構展風采 課例研討促發展
30日上午,深圳市寶安區化學教研員羅柳珊老師和汕頭市澄海實驗學校楊逸鳳老師的同課異構活動在汕頭市澄海中學(白沙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授課內容爲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2《水的組成》。
楊逸鳳老師依託新教材,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爲理念指導,致力於打造精細化的課堂教學。楊逸鳳老師基於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視角,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設計水的電解實驗探究活動;從長征五號火箭燃料液氫引入,演示製取並點燃氫氣實驗,依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通過氫氣燃燒生成水這一證據推理得出水中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楊逸鳳老師聯繫化學史上科學家所做的電解水實驗,創新性地採用鉛筆芯作爲電極,9V方塊電池作爲電源,設計電解水的簡易實驗,從宏觀角度讓學生定性感知水在通電下兩極產生氣泡,再利用霍夫曼電解裝置演示實驗並收集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並從守恆角度分析水的元素組成。最後採用圓形磁鐵代表原子讓學生動手拼裝模型並展示,從微觀角度探析電解水的反應本質,提煉出認識物質組成的思路方法。楊逸鳳老師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從具體實例到思路方法,引導學生建構化學模型,建立元素觀、微粒觀,提升學生觀察、思考、建模的能力,展示“動而有序,活而有思”的魅力課堂。
圖8:楊逸鳳老師上課-1
圖9:楊逸鳳老師上課-2
羅柳珊老師以科學家探索水的組成歷程爲主線,展開深度探究。從火箭燃料之一(氫燃料)、空間站製氧方法(電解水)引入“氫氣→水→氧氣”,針對“水通電爲什麼能產生氧氣”這一問題反覆驗證,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從宏觀角度辨析水中可能含有氧元素,並強調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
羅柳珊老師以史爲據,帶領學生體驗科學家探索水的組成的歷程,通過在“氫氣燃燒實驗”中論證產生的水是否來自反應生成的,發展證據推理的思維能力;通過在“水的電解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數據、尋找證據、推導結論,使實驗水平由驗證實驗走向探究性實驗、認知水平由定性走向定量分析、評價角度從總結性評價走向表現性評價;通過在“拼裝模型活動”中重組氫氣燃燒和電解水微觀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宏觀實驗走向微觀模型分析,建立宏觀-微觀之間的關聯。整節課在“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這一基礎上,以史爲線索,通過實驗探究水的組成,培養證據推理的思維能力,並在不斷的自我修正過程中,形成從物質變化、元素守恆、原子守恆等多視角認識化學反應的系統思維,發展變化觀、元素觀、微粒觀、守恆觀。尤其是精心選取我國科學家拍攝水分子真實圖像的新聞視頻,讓學生在感悟化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學科育人的理念。
羅柳珊老師的課例設計,最大的創新點在於以史爲據,從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的學科素養角度,創造性地將科學家探索水的組成的歷程作爲課堂主線和素材,通過學史和體驗史的沉浸式過程使學生從“明史”走向“用史”。
圖10:羅柳珊老師上課-1
圖11:羅柳珊老師上課-2
在課例點評環節中,汕頭市金平區金園實驗中學胡繼先老師、汕頭市第一中學塗志龍老師、深圳市龍華區第二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華仁校區郎麗老師分別進行評課,他們充分肯定兩位老師的教學功底,認爲兩位老師在“創設情境”方面都獨具匠心,教學思路清晰,設問巧妙,課堂生動真實,注重核心素養的全方位培育,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科育人功能,正如郎麗老師所建議的選取新聞素材時要側重選取積極正面的素材,傳遞正能量,體現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分析較多數據時,可以採用半值法快速分析數據。名師們的點評,爲教學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方向,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爲後續教學教研開展注入了新的指引和啓發。
圖12:胡繼先老師評課
圖13:塗志龍老師評課
圖14:郎麗老師評課
接下來,程俊老師結合兩堂課作微講座《攀登知識價值的高峰》,提出挖掘知識多維價值,實現深度學習,發展核心素養。程俊老師從符號價值、思維價值、社會價值和情意價值等角度對兩位老師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點評,指出本節課的符號價值包括氫氣性質、水的組成和實驗現象等核心知識,需學生觀察、記憶、領會;思維價值是形成從物質性質和反應角度認識物質的組成,並設計相應的探究實驗,通過尋找證據認識物質組成的思路方法;社會價值和情意價值涵蓋氫氣的應用與合理使用、科學探索的價值、科學求索的精神、中國科學家貢獻等。
程俊老師認爲楊逸鳳老師利用石墨鉛筆芯模擬電極的簡易實驗非常成功地引導學生從定性角度認識了水能電解,而後利用霍夫曼電解器從定量角度深入分析水的電解過程中的數據變化,使學生的認識從定性進階到了定量的水平。同時,楊逸鳳老師嘗試通過簡單的建模提升課堂效益,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借鑑。程俊老師建議在反應模型組裝之後展開彙報與交流,使學生的認知障礙得以充分暴露,通過即時評價與追問提升活動的深度,展示內在的思維價值。同時,程俊老師認爲羅柳珊老師以化學史的發展歷程串起一節課、以震撼的現象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宏觀現象和數據分析導向實驗結論、以生成的實驗誤差診斷數據差異、以撰寫實驗報告提升文字表達分析能力、以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團隊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實例,提升民族自豪感,充分展示了完整又真實的科學探究歷程,發揮了實驗教學激發興趣、啓迪思維的價值。建議最後還可以繼續昇華學生的科學情感。
程俊老師提出,如果說課堂只追求易量化考查的符號教學,那只是“冰冷的美麗”,我們教師更需要帶領學生一起感受思維、社會、情意價值帶來的“火熱的思考”,這些價值可能暫時在紙筆測試中難以體現,但是會讓學生受益終生、也極大提升教師的課堂幸福感。
圖15:程俊老師評課
專家講學啓智慧 教研幫扶助提升
30日下午,郎麗老師在汕頭市澄海中學(白沙校區)學術報告廳作專題講座《教材處理的有效化策略》。汕頭市澄海中學校長林水生致歡迎辭,代表學校對各位專家和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回望百年澄中的發展歷程,澄海中學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將致力於固本強基,提質發展,全力以赴推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化學教研員程俊老師對汕頭市化學教研團隊、汕頭市澄海中學的大力支持致以誠摯的感謝,爲楊逸鳳老師和羅柳珊老師及汕頭骨幹教師團隊對精品課例打磨互助共享精神所感動,也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
圖16:林水生校長致辭
圖17:程俊老師發言
郎麗老師在講座中分享教材處理的有效化策略,分別是情境化、生活化、問題化、結構化和項目化,並結合教學案例詳細闡述瞭如何從不同角度對教材進行有效化處理和創新性設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切實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郎麗老師着重分享教學實踐項目《改良太空種子的種植土壤——基於物質類別視角認識酸和鹼》,以“改良土壤的酸鹼性”作爲貫穿始終的驅動任務,落實新課標要求,發揮大概念、核心概念的統領作用,將知識、思路方法系統化、結構化呈現。郎老師建議在教材處理、完成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把握教學線索 ,清晰的“主線”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優化的“暗線”是提升能力的基石,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深層次的學科育人價值。
圖18:郎麗老師講座-1
圖19:郎麗老師講座-2
隨後,郎麗老師繼續作題爲《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教研組建設分享,她認爲教學路漫漫,“研”途皆風景,她堅持以“學高爲師 身正爲範”作爲使命初心,從書籍中汲取力量,立足課標研教學,凝心聚力提質量,引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做到知行並重,學趣並行,在學科建設、師資提升、教學成績等方面做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探索。
圖20:專家與授課團隊合照
作爲任教30餘年,擔任25年教研組長的郎麗老師經驗豐富、勤耕不輟,她的分享不僅聚焦實踐、聚焦課堂,也面向新課標、落實新教材,給汕頭老師實踐素養導向的教學帶來寶貴的實踐示範與理念啓發。
常規課例共研討 教學相長齊奮進
31日上午,程俊老師、郎麗老師和羅柳珊老師組成的專家團隊與汕頭市化學教研員林波老師、林盛林老師帶領骨幹教師們一同深入汕頭市新溪中學的課堂,觀摩常規課例展示。新溪中學辛維豐校長攜同行政團隊,誠摯歡迎蒞臨活動的各位專家及汕頭同仁,共同見證了這一寶貴的教研時刻。
圖21:常規課調研
汕頭市新溪中學葉思聰老師通過日常生活現象引入課題《質量守恆定律》,介紹化學家波義耳和拉瓦錫的研究歷程,強調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不變的定律。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直觀展示質量守恆定律的應用,葉思聰老師還區分了定性與定量實驗,特別強調定量實驗在化學實驗設計中的關鍵作用。課堂以互動遊戲結束,鼓勵學生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實際問題,並佈置課後作業以加深理解。這節常規課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日常教學中的真實狀態,也爲後續的點評和指導提供生動的素材。
圖22:葉思聰老師上課-1
圖23:葉思聰老師上課-2
圖24:聽課老師
課後,聽課老師紛紛發言,從不同角度對本節課進行深入剖析。老師們普遍認爲這節課在教學目標、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學方法上表現良好,但在信息技術應用、評價方式、教學內容深度與廣度以及教學資源利用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圖25:評課議課-1
圖25:評課議課-2
林波老師着重強調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建議教學應緊密遵循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要求,包括深入理解教材和分析學情,設定明確的教學與評價目標,通過板塊任務化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促進課程內容的結構化與情境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提出,初三教師應該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把握新教材實施,積極開展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各種新教學樣態,以提升學科育人價值,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
圖26:林波老師評課
羅柳珊老師強調了從變化、現象、元素守恆等多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思路,建議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設計實驗,並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構建守恆觀,進而認識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存在質量關係。提倡避免“按方抓藥式”的教學方式,可使用熟悉的實驗素材進行開放式、探究式的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素養。羅老師還強調板書作爲教學輔助工具的重要性,主張根據課堂互動情況實時調整板書內容,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促進知識的直觀理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圖27:羅柳珊老師點評指導
郎麗老師着重討論教育與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強調步步爲營和關注細節在確保教學效果中的關鍵作用。她特別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成績有着決定性的影響,並倡導教學應邏輯清晰,通過清晰的線索來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在教學中應重視對教材實驗的創新處理,以及跨學科實踐教學。兩位老師都提到應重視教學設計中對嚴謹科學態度和探索真理精神的培養,建議將化學史融入教學過程,以此加深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理解和熱愛。
圖28:郎麗老師點評指導
程俊老師以《實驗教學的價值》爲主題展開點評,她充分肯定了葉思聰老師在實驗教學、規律落實方面的用心設計,並建議《質量守恆定律》從“律前實驗→定律→律後實驗”三個環節展開設計,律前實驗可採取“預測結論-分析原因-概括規律”的思路,通過討論實驗方案、討論實驗過程中的宏觀現象和數據變化討論反應前後總質量的關係和物質的變化情況,在這個環節中,分析原因時可讓學生在分析中暴露認知障礙,自主獲得規律;律後實驗可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展示交流”的形式開展驗證性實驗,通過開放體系和封閉體系的對比實驗再次論證,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感受規律的強大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應突出設計實驗的自主性,在設計中暴露對規律理解與應用的障礙。
關於如何上好一節課?程俊老師最後建議老師們着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這節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到底是什麼?如何在課堂中化難爲易並落實目標?二是通過本節課,學生需要獲得什麼能力,如何證明他獲得了?三是有沒有應用和評價的契機穿插在環節中?
圖29:程俊老師總結指導
這次教研教學幫扶活動以課例爲載體,通過課例研磨、點評交流、名師講座等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環節,爲授課教師提供寶貴的成長機會,也爲其他教師打開一扇學習之窗,爲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提供了示範樣本與交流契機。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