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吳釗燮臺美不建交論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外交部長吳釗燮向美國媒體表白,「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一旦臺海發生衝突「不會依靠美國介入」,他的表述與民進黨一向說法迥異,引起許多猜測與爭議,綠營內部還傳出對吳釗燮的批判。

美中臺三邊關係劇烈震盪之際,吳釗燮部長願意以負責任態度向華盛頓表達立場,還是值得肯定的。許多人將臺海可能的衝突當成賭局,更有旁觀好事之徒搧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以便混水摸魚趁亂取利。當事者缺乏賭本卻加碼跟進,以身家性命與前途當作籌碼,更有軍火業者以插花賭盤莊家模式入場,企圖坐收下注抽成利益,大撈特撈一番,綠營願意務實面對險惡情勢,應視爲和平的一線曙光。

臺美中三邊關係不對等,臺灣尤其是弱勢的一方,但臺海會不會發生衝突,主導權其實在臺灣;戰爭的規模多大由華盛頓決定;戰爭會打多久則要看北京的選擇。這個微妙的判斷相當真切,道破兩岸若不幸走向衝突,從開啓戰端到最後終戰,誰纔是關鍵所在。

從數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無論北京對臺灣釋放什麼政治信號,或是拋出任何提案,臺北若不積極迴應就註定打水漂,雙方關係不會有任何進展。從1958年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要求共同對付美國爲首的帝國主義,到1979年再發《告臺灣同胞書》倡議兩岸三通,再到江八點、胡六點和習近平「一國兩制臺灣方案」,50年來,臺北若拒絕配合,僵局就不會突破,可知臺灣對兩岸關係的主導性。

但反過來看,當臺北一廂情願改變論述、顛覆立場,不論是凍結《國統綱領》、否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或藉由疫情操作、管控兩岸往來互動,乃至於立法恐嚇兩岸交流,都無從扭轉乾坤、改變事實現狀;兩岸緊密的文化與經濟連結,不是民進黨一時政策所能顛覆,北京對臺基本戰略與政治定位,也不會在一時壓力下改變。

面對臺海頻繁的軍事活動,民進黨政府開始調整政策,從以往叫陣求戰、四處求援,轉而務實面對戰爭一旦爆發,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但這還不夠,民進黨政府應進一步理解,整建軍備是面對臺海緊張情勢惡劣互動關係下,政府維繫安全與生存最無奈的政策選項,特別是政府財政愈來愈艱困,還要投下重金籌購武器,將排擠經濟建設、教育發展、社會福利所需,並侵蝕國家財務結構。中共國防預算去年是臺灣的15倍,美國願意幫助臺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一再提高對臺軍售質與量,未來10年臺灣至少要編列2兆預算支應,而必須搭配的軟硬體與人力成本更將高出數倍,臺灣玩不起軍備競賽。政府更應思考,如何從這條死路迴轉脫困。

北京戰略清晰,開戰與否由臺灣決定,避戰同樣由臺灣主導;美國助理國務卿柯拉克來臺,先高調由AIT和蔡總統宣示,後又轉趨低調,不搭美國行政專機、不進總統府,以參加李登輝前總統追思禮拜爲官方理由,「臺美經濟商業對話」也改成「前期對談」,與國安團隊原先的期待落差甚大,美國大選可能造就「十月驚奇」的幻夢似將破滅。

北京表現強勢,但不表示沒有機會讓兩岸關係重回正軌,只要雙方有意願,兩岸關係重新開機並非空想。首先臺灣要積極避戰,不論是在那一個戰場,不要當傷害中華民族利益的馬前卒,更不要傷害兩岸共同的利益。其次,要累積互信,從兩岸都認可的「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出發,發展兩岸新關係基礎。

特別是經濟議題,犧牲經貿利益與企業商機,在強權競爭間選邊站,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柯拉奇來臺提出7項議題,包括5G乾淨網路、產業供應鏈重組、印太戰略、新南向政策、基礎建設能源、投資審查及全球婦女經濟賦權,其實只有一個主旨,協助圍堵大陸。臺灣科技仰賴美國,固然不能違逆美國核心利益,但臺灣傳統制造業又仰賴大陸市場,過去30年兩岸經濟已形成密不可分關係,萬萬不能一刀切。臺灣不能一味聽從美國,要有自己的判斷

美中衝突暫時無解,臺灣不但要避戰,更要在兩強間找到活路,密碼就是,經濟議題尊重企業的選擇、政治議題要在一個民族內堅持自由民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