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來源:證券日報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決定新增12省(區、市)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1000億元,加大對受災地區的經營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業、養殖企業和農戶的信貸支持。

今年以來,圍繞支持科技創新、擴大內需、小微企業及民營企業融資、商品房市場“去庫存”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央行推出多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筆者看來,今年推出的多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從三個維度發力,暢通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了信貸總量穩定增長,精準滴灌了實體經濟。

一是,額度足,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今年以來,央行先後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新增1000億元額度支農支小再貸款。除了今年新設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之外,央行此前設立的多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金融機構今年仍可使用。筆者據央行披露的信息梳理,截至今年6月末,仍在存續期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達18種,包括3種長期性工具和15種階段性工具,合計已使用餘額超7萬億元。其中,除了支農支小再貸款已使用餘額佔總額度比例較高之外,其他工具仍有較高比例的額度待使用。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未使用額度仍較爲充沛,未來將持續發揮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二是,利率低,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今年新增的以及存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普遍爲1.75%,最高爲2.25%,最低僅爲0.5%。較低的利率,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負債端資金成本和流動性壓力,引導金融機構向特定領域發放貸款;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市場信心和預期,進而通過市場化機制降低金融機構與特定領域實體企業的負債成本,並推動社會整體融資成本下降。從數據來看,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及其他貨幣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今年6月份,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63%,繼續保持歷史低位。

三是,投向準,有效支持重點領域融資需求。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計了激勵相容機制,將央行激勵資金與金融機構的定向信貸支持直接、定量地掛鉤,成爲推動政策工具快速有效落地的“內驅力”。具體而言,今年新增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覆蓋了中小型科技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保障性住房配售和租賃、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普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相關企業和主體通常面臨融資難題,對這些領域金融機構也存在“不敢貸”“不願貸”“不會貸”的顧慮,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及時推出,解除了金融機構的後顧之憂,有效滿足了特定領域的融資需求。

未來,監管部門仍需持續發力,出臺更具針對性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宜用好政策工具,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