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家醫傅奕愷 護無家者健康
亞東醫院急診科醫師傅奕愷走上街頭、成爲「街頭家醫」,透過巡診,守護無家者的健康。(傅奕愷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亞東醫院急診科醫師傅奕愷,自年少開始就有個「懸壺濟世」的理想,想要成爲一名無國界醫師,到醫療資源匱乏的戰區、難區服務。在有資格飛出去之前,因緣際會發現臺灣的城市中心,就存在一塊健康的孤島,也就是臺北車站一帶的無家者。
傅奕愷說,他之所以成爲街頭家醫,要從2019年在萬華社福中心當替代役開始。萬華社福中心位在龍山寺旁,服務對象有一半是無家者,當時每天與無家者互動,纔有機會摘下刻板印象的眼鏡,接觸這羣人最真實的樣貌。
這一年的服役,讓傅奕愷更認識無家者的處境。2022年8月,熟識的社工傳訊息說,有一羣思安服務協會的社工,想找醫師到臺北車站幫無家者看診,問他有沒有意願。他當時問了自己3個問題:「我有時間嗎?我喜歡看診嗎?我會害怕幫這羣人看診嗎」?才思考了10秒,就說好。
在無家者身上,最大的醫療問題是病識感及動力不足。新冠疫情期間,每天戴口罩的呂阿公,忘了要把口罩取下,口罩深深地卡在耳朵上,導致耳朵的壓瘡與傷口感染,又因爲一頭長髮,鬢角與傷口沾黏,當時呂阿公一直客氣地說沒關係,不用去醫院,團隊決定先幫阿公剪髮,所幸頭髮剪完1個月,傷口就完全癒合。
一年多後的某天巡診,阿公說外套沒辦法脫下,拉下外套後,才發現卡住外套的是手臂上發炎潰爛的傷口組織液,傅奕愷說,阿公並未意識到手受傷,但他信任家醫小隊,覺得「外套脫不下」這樣的事情,家醫小隊會協助他,才讓他們有機會發現、提供治療。
傅奕愷表示,街頭看診的最大挑戰是激勵個案照顧自己的身體,有人看一次診,一次對談,就願意到醫院就醫,也有人初次見面連話都搭不上,明明已是肉眼可見的傷口,但還是拒絕治療,在一次一次的巡診、協會日常的關心下,纔有機會打開心房。
對傅奕愷而言,擔任街頭家醫最大的收穫及成就並不是診斷了多少疾病,而是每次巡診時,無家者笑着跟他說自己身體很好,沒有不舒服,看到他們能夠持續健康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