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10億英鎊!大英博物館又獲1700件中國瓷器,爲何不捐給中國?

大英博物館內藏品

【前言】

“10億英鎊!”

“1700件中國瓷器!”

“大維德基金會捐贈!”

——這些關鍵詞最近在互聯網上炸開了鍋,營銷號們更是火力全開,什麼“國寶流失”、“文化悲歌”之類的字眼滿天飛。

鍵盤俠們也紛紛上線,在評論區裡揮斥方遒,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大英博物館

當然,也有人對此事不以爲然,覺得文物在哪兒都一樣,只要能被好好保存下來就行。

他們認爲,大英博物館好歹也是世界級的博物館,人家在文物保存和研究方面確實有兩把刷子,這些瓷器放在那兒,至少不用擔心風吹日曬雨淋的。

但這捐贈事件,恰恰戳中了國人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文物歸屬權。

鬥彩雞缸杯

尤其是在大英博物館自身都泥菩薩過河的情況下,這捐贈的舉動,更像是一種挑釁,一種對我們文化遺產的“二次傷害”。

那麼,大英博物館收到中國瓷器又是怎麼回事呢?

【國寶回來了!】

大維德基金會把珍藏的1700件中國文物,其中包括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和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等名貴瓷器,全部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

這批瓷器價值約10億英鎊,摺合人民幣近百億。

圖源網絡

這些中國文物數量巨大,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它們現在成了大英博物館永久的收藏。

雖然“大維德基金會”這名字可能不太爲人熟知,但它的創辦人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在國內文物收藏圈可是個響亮的名字。

這位英國貴族對中國文化,特別是瓷器,有着近乎狂熱的喜愛。

大維德基金會

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收集了大量的中國珍品文物,尤其是品相上乘的陶瓷器。

1952年創辦的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可以說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

都知道,汝窯瓷器非常珍貴,全世界估計只有九十件左右,而大維德基金會就收藏了十二件,這些瓷器保存完好,樣式也很特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展

大維德基金會把這些寶貝捐給大英博物館,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官方的說法是因爲基金會遇到了經營困難,無力繼續維持這些藏品的保管和維護。

這麼說好像有點牽強。

畢竟,如果僅僅是經營困難,完全可以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案,比如與中國的博物館合作,或者將部分藏品拍賣,以籌集資金。

或許,大維德爵士本人對中國文化有着真摯的熱愛,希望這些文物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展示。

他可能想借此機會推廣中國文化。

但無論如何,這批文物的最終歸宿,仍然讓人感到遺憾和惋惜。

不過,這次的捐贈之所以引起國人這樣的關注,並不只是因爲沒和中國合作,還因爲大英博物館這個“特殊”的建築。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作爲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

經過數百年的積累,館內現有中國文物超過2.3萬件,長期公開展出的也有2000件。

這些文物跨越了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幾乎涵蓋了所有藝術類別。

從新石器時代的石頭工具,到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再到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玉器、唐宋的瓷器和元明清的書畫,中國的古代藝術真是精彩紛呈。

這些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價值連城,其中不乏稀世珍寶,代表着中國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在這浩如煙海的中國文物中,有三件被譽爲大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

文物

《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的傳世名作,以其精湛的繪畫技藝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被譽爲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之作。

敦煌壁畫的色彩和圖案精美絕倫,是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元代至正十一年燒製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也就是著名的“大維德花瓶”,被西方專家譽爲瓷器中的頂級之作,是研究元代青花瓷的重要參考,其歷史和藝術價值都極高。

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然而,這些令人歎爲觀止的中國文物,其來源卻並非一清二白。

很多文物來自歷史動盪時期,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海外,其中不乏非法掠奪和盜取。

它們究竟應該屬於誰?

應該放在哪裡?

這些問題,至今仍沒有明確的答案。

長期以來,大英博物館一直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自居,標榜自己對世界各地的文物進行保護和研究,併爲公衆提供欣賞和學習的機會。

但是,大英博物館丟東西的事兒鬧得挺大,人們也開始懷疑它到底能不能好好保管文物了。

就在去年8月,大英博物館爆出了建館以來最大的藏品失竊醜聞,約2000件藏品不翼而飛,甚至連英國的《泰晤士報》都用“國家恥辱”來形容這場風波。

博物館館長和副館長爲此引咎辭職了。

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

大英博物館這次事件,嚴重損害了它的聲譽,也讓全世界開始質疑它的文物管理水平。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失竊的文物至今仍未全部追回,追回工作面臨重重困難。

國際藝術品追回公司的老總表示,把這些被盜文物找回來可能要耗費幾十年,因爲牽扯到很多複雜的法律程序和鑑定難題。

一些人認爲,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很多文物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其“文物保管人”的角色本身就存在爭議。

所以,這些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應該回歸祖國。

並不是只有我們的國人想要讓這些文物回來,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呼籲的。

【文物能迴歸?】

大英博物館丟東西和維德基金會捐贈的事兒,讓全世界都開始認真思考文物怎麼才能不被弄丟。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文物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國家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

最好讓它們回到原產地,交給最熟悉它們的人。

中國、希臘、埃及、尼日利亞等國紛紛要求大英博物館返還文物。

這股“文物迴歸潮”的興起,並非偶然。

希臘一直希望大英博物館能把帕特農神廟的雕像送回來。

特農神廟的雕像

這些象徵着希臘文化的雕塑,後來被英國的埃爾金伯爵帶到了英國,那是在19世紀初的事了。

希臘政府一直認爲這些雕塑是被非法掠奪的,應該歸還給希臘。

尼日利亞不斷爭取把貝寧青銅器送回國。

這些珍貴的尼日利亞青銅器,原本屬於古代文明,後來卻被英國士兵搶走了。

尼日利亞政府一直努力找回這些文物,因爲它們對尼日利亞文化非常重要。

可見,越來越多國際人士開始支持這些國家的願望。

貝寧青銅器

文物迴歸是大勢所趨,也是對文化遺產應有的尊重。

因此,有人認爲,大維德基金會的捐贈行爲,是對中國文化遺產的又一次掠奪。

他們認爲,這些文物本就屬於中國,大維德基金會無權將其捐贈給任何機構,更不用說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過殖民侵略的國家。

一些人覺得大維德基金會捐贈,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欣賞。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他們認爲,大維德爵士本人對中國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希望通過將這些文物捐贈給大英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瞭解和欣賞中國文化。

不管大維德基金會怎麼捐贈,這些文物是中國的,也只有中國人才能完整地講述它們的故事。

因爲,文物承載着歷史,也傳遞着文化。

它們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和精神價值。

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往事,一段歷史的見證。

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就像一個個失散的遊子,它們渴望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它們本應該屬於的地方。

【結語】

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追回流失海外的文物。

不少流落在外的文物,這些年已經陸續回到了國內。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維德花瓶

例如,2015年,法國皮諾家族將圓明園鼠首和兔首捐贈給中國;

2024年8月,瑞士向中國返還了5件流失文物藝術品。

這些成果表明,中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努力正在逐步取得成效。

政府和民間都在努力找回流失的文物。

例如,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熱播,反映了中國民衆對文物迴歸的強烈願望,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逃出大英博物館

這表明,中國追索文物已經成爲一項全民參與的事業。

但文物迴歸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不少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現在還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珍藏着。

文物回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國。

到那時,它們將不再是博物館裡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它們將重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逃出大英博物館展示的文物

我們也呼籲大英博物館,正視歷史,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積極配合中國政府的文物迴歸工作,讓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早日回到它們的家園。

文物迴歸,不僅僅是中國的事情,也是全世界的事情。

它關乎着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並積極配合文物迴歸工作。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爲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