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大盤,也會翻船?當指數型基金無法保證獲利,投資人該如何解套?

圖/pixabay

作者: 亞當‧巴拉塔

我們可以把「泡沫」定義爲「資產在某一段時期中的價值,高於過去的一般價值」。所以,我們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否身在泡沫中呢?信不信由你,就像醫師可以依據醫學檢驗的數據來判斷你是否健康一樣,我們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測量資產的估計價值是過低、剛好還是過高。投資沒有那麼複雜。你可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學過了投資所需的一切知識: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讓人覺得複雜的,是我們該如何解讀何時是高價、何時是低價。若我們知道如何更加精確地衡量價值,判斷高低價的難度就會大幅降低。現實世界中,多數投資人所做的事都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在高價時買進,低價時賣出。

巴菲特指標,股神的進出場公式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他曾說過一個有關投資的故事:「我們巴菲特一家人都很愛吃漢堡。我們這輩子都不會停止吃漢堡。在漢堡價格變高時,我們會因爲沒錢買太多漢堡而唉聲嘆氣。在漢堡的價格下降時,我們會因爲能買更多漢堡而歡興鼓舞。」接着他說:「我發現大部分人在面對大部分事情時,態度都和我們家面對漢堡時一樣,但股票市場卻是例外。不知何故,人們都想要在股票高價時買進,想要在股票低價時賣出。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便宜的漢堡,我會盡我所能地在高價時賣出,在低價時買進。」

要是我們在投資時能夠像巴菲特一樣,豈不是棒極了?有誰不想知道何時是高價或低價?有誰不想知道何者是泡沫,並在泡沫破裂並套牢我們之前脫手?

若你是長期的買進持有投資者,你就必須要知道,獲得整體成功的關鍵,在於替你買進的資產「估計價值」。

若你買進後長期持有的資產是受到低估的,那麼這項投資組合的表現將會非常出色。若你買進持有的資產是被高估的,那麼你的長期收益會變得十分微薄。

我們可以用巴菲特的一句話來強調上述觀點。他說這是投資的「博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他認爲「持有被高估的資產也是可以賺錢的。你只要再找到一個更傻的傢伙,讓他付出比你更多的錢就可以了。」

事實上,巴菲特的智慧現在就可以幫上你的忙。他特別喜歡用一個特定計算方式來估計股市在任何時候的整體價值。這個計算方式有名到有許多人將之稱爲「華倫.巴菲特指標」。二○○一年,《富士比》雜誌的一篇訪談引用了巴菲特的話:「在任何時間點衡量股票價值的最好計算方式,就是用股市總市值除以 GDP 所得出的比率。」

巴菲特在觀察過去股市的比率後做了以下結論:當股市中的總金額僅相當 70 ∼ 90% 的 GDP 時,股票市場是受到合理估價的。當股市中的總金額低於 50% 的GDP 時,股票市場是受到明顯低估的。當股市中的總金額高於 115% 的 GDP 時,股票市場是受到明顯高估的。

席勒 CAPE,另一種估計價格的方式

我們身爲投資人,依靠的是我們投資的公司在未來的盈餘與利潤的多寡。這就是爲什麼對大企業來說,盈餘就是他們的命脈。本益比是檢視公司股票的價格的好方法。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是耶魯的經濟學家,他發明了一種測量整體市場本益比的公式,也是現今最多人採用的計算方式。衆所周知,公司的未來預測盈餘會受華爾街的操縱,因此席勒並未採用該數據,他採用的是一致性較高的計算方式。他採用過去十年的盈餘數據,並依據通貨膨脹率調整這些數據,最後得到股市的整體價格。多數人都認同,這種本益比算出來的任一時間點的長期市場整體價值是最精確的。這種計算方式被稱之爲席勒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to Earnings,週期調整本益比),下頁圖表列出了席勒 CAPE 的歷史數據。

歷史上,股市的平均席勒 CAPE 本益比大約落在盈餘的十七倍。本益比大幅低於十七倍就表示市場被低估了。

在本益比低於十的時候,把錢投入市場的長期投資人將會獲得極佳的長期投資成果。相反的,若投資人在本益比大於二十四時投資,則會獲得極差的長期投資成果。

請留意,在本益比倍數低時,投資人將會持續看到出色的長期回報。在本益比倍數高時,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將會持續看到糟糕的長期回報。雷根時期的經濟復甦在一九八二年六月開始,當時的本益比倍數只有盈餘的六倍,若你在當時投資,那麼接下來連續十八年的牛市將會替你帶來極爲傑出的長期回報。

你可以把本益比想做價格。本益比高時價格就高,本益比低時價格就低。永遠不要忘記,投資的關鍵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如今股市的席勒 CAPE 本益比,是盈餘的三十三倍;如今股市的比率,幾乎是過去長期標準比率的兩倍高。如果要使席勒 CAPE 本益比更加靠近其歷史平均值,則現有的股市價值需下跌 50%;反過來說就是,若股市的價值回到了歷史標準,你將會賠掉一半的錢,你負擔得起這樣的損失嗎?

股價值得與否,看「營收與利潤」

還有另一種檢視價格的方式,那就是比較股價與營收。如今有二十八間公司的股價是營收的十倍以上!巧的是,在網路泡沫發展到最繁榮的時候,也正好有二十八間公司的股價是營收的十倍以上。臉書(Facebook)如今的股價是營收的十五倍,你可以想想這代表了什麼。若臉書在販賣商品時的支出爲零(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沒有員工(他們有兩萬五千名員工),從來不繳稅(難以做到),在研發上一毛錢也不花,那麼他們要把十五年內的全數營收通通拿出來,才能使投資基金達到收支平衡。

現在,讓我們用稍微不一樣的角度檢視這件事。假設我開了一間披薩店。我的花費包含了房租、水電費、員工薪水、食物原料,還有其他經營披薩店所需的固定支出。

這間店也有行銷等等的額外支出。假設這間店經營得非常成功。每年的營收是一百二十萬,支出則只有八十萬。這表示每年都有四十萬的盈餘或者利潤。

顯然這是個不錯的生意!但這間店的市值是否值得十五倍的營收?也就是說,當披薩店只能提供四十萬的利潤時,它的市值卻高達了一千八百萬。

這間披薩店每年的利潤是四十萬,你會花一千八百萬去買下這間店嗎?若你真的買了,你要連續四十五年收回每一分利潤,才能拿回一千八百萬。在邁入第四十六個年頭前你都不曾賺錢,聽起來是不是很莫名其妙呢?任何現在手上持有臉書股票的人,就是在做類似的事。

你是否持有網飛(Netflix)的股票?多數人都有。若你持有網飛的股票,你就是在投資一間股價是營收的十三倍、是盈餘的兩百一十八倍的公司。若網飛不再成長,它將花上兩百一十八年才能讓你賺回投入的資金。

你是否持有亞馬遜(Amazon)的股票呢?多數人都有。若亞馬遜不再成長,這些投資人要等上三百五十五年才能賺回投入的資金。

你是否擁有谷歌(Google)的股份?多數人都有。若你也有,那麼要是谷歌不再成長,你只要再等待四十年就能賺回你投資的錢了呢。

眼前問題在於,如今幾乎每位投資人持有的股票都包含了這些貴到離譜的公司,有些人是直接持有,有些人是他們的共同基金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中,就包含這些股票。除了被大幅高估之外,這些公司還有另一個共通點。

它們都不支付股利。持有這些股票的唯一理由,就是等到股價更高時把它們賣掉。等到這些股票的價值迴歸到平均值(也就是歷史上的通常價值)後,擁有它們的投資者只能接手這些爛攤子。

這次不一樣?

或許現在環境改變了,所以價格變得不重要了?在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的著名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和共同著作人卡門.萊茵哈特(Carmen Reinhart)一起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

經過了廣泛的研究後,他們有什麼發現?無論最新的一波危機出現時,看起來和過往有多大的不同,史上所有金融危機通通都具有明顯的相似性。每一次投資人都會爲了把「泡沫」合理化而忽略價格。羅格夫與萊茵哈特的結論是什麼呢?那就是「每一次都是一樣的」。

巴菲特指標是 149.6%。席勒 CAPE 是盈餘的三十三倍。許多公司的市值都是營收的十倍以上。這些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如今股票的價格已經高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

持有價格過高的資產絕不是良好的長期策略。當然啦,除非你認爲「這次不一樣」。

緊跟大盤,竟也會翻船?

幾乎每一個投資人,都被培養成「相信最好的投資方式,是買入並持有股票」了。但若你知道,未來十年的股市總回報將會是 0%,你該怎麼做?這是不可能的事,對嗎?信不信由你,這件事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不可能—自一九七一至一九八○年,道瓊指數的總回報是 -3%。

在過去五十年間,共有三十年的時間道瓊指數蓬勃發展,但也有二十年的時間,道瓊指數的回報是負數。或許我們即將踏入的未來十年間,道瓊指數不會提供任何回報。許多專家正是這麼預測的。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的《華爾街不讓你知道的投資金律:掀開美國華爾街黑幕與聯準會秘辛,頂尖投資專家揭露真正的價值投資策略》

作者:亞當‧巴拉塔Adam Baratta

當今投資與貴金屬領域中最爲活躍的發言人之一。曾是好萊塢獲獎編劇、導演暨製作人。在通貨膨脹的壓力反映在全球經濟上時,他預見了即將來臨的投資環境轉變,將自己的熱情轉而投向投資理財業務。

巴拉塔是美國評價最高的貴金屬投顧公司「優勢金業」(Advantage Gold)的合夥創辦人,也是教育性會員網www.goldisabetterway.com的創立者,擁有上千位會員。

他經常出席全國性的金融座談會與相關會議。現下婚姻美滿,居於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