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漁船案落幕 學者:兩岸事務治理能力非常重要

學者認爲,金門漁船案的解決,凸顯在國際跟兩岸狀況都不大好的時候,「兩岸事務治理的能力其實非常重要」,圖爲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30日率主管祭拜罹難的大陸漁民致意。記者蔡家蓁/攝影

兩岸漁船案終於在30日簽署文件落幕,由於這起事件對兩岸關係影響重大,兩岸的互動與溝通更是外界矚目的焦點,學者王信賢分析,這至少是一個好現象,也強調在國際跟兩岸狀況都不大好的時候,「兩岸事務治理的能力其實非常重要」。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30日向本報表示,大陸不滿意賴總統520就職演說,所以有一系列的文攻武嚇,但對於漁船案,我方的態度其實逐漸放軟,大陸也在降低敏感性,「至少在520之後看到一個比較好的互動跟結果」,在兩岸當大家都在談形勢越來越危急的時候,「這至少是一個好的現象」。

至於這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模式,王信賢認爲「要再觀察」。他坦言,自己感覺好像回到30幾年前。比如1986年王錫爵劫機事件,然後1990年金門協議雙方以紅十字會互動,再到海基、海協兩會,過去這30幾年來,兩岸關係有高有低、有波峰有波谷,「這個時候應該要重新建立一些新的互動模式了」。

王信賢也分析,這事件看來是在貫徹邱垂正的意志,在當前較爲艱難的兩岸情勢下,以務實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觸碰敏感的政治問題。他提到,其他事件包括胡姓釣客、大進滿88號都需要更務實的方式來做,更重要的是0214事件後,大陸不承認「禁限制水域」,這是高度政治敏感的事情,「如果很事務性的東西都沒辦法好好解決,更不用講接下來去處理其他事情」。

王信賢也認爲,雙方都應該儘量用比較模糊的方式來處理這次事情。他更強調,在國際跟兩岸狀況都不大好的時候,「兩岸事務治理的能力其實非常重要」,這跟「抗中保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有沒有辦法維持和平、有沒有辦法促進兩岸健康的交流跟協商」,這次金門的新模式或是一個起點。

就陸委會的聲明以及邱垂正30日的說法,王信賢分析,政府定性「單一、突發事件」,同時試圖對外說明:司法歸司法、協商歸協商,雙方有協商窗口,且是從2月開始持續進行,更進一步想要「維護既有公權力的制度化協商機制運作」,他解讀,「換言之,就是繞開原本的政治藩籬與前提(九二共識承認與否),形成制度化協商機制」。

他也解讀陸委會說法指出,「重點都在政府主導,官方纔具有公權力,才能夠維護國家安全及民衆的福祉,纔有能力務實解決民衆的問題」、「政府主導、民間協助」,旨在告訴陸方與臺灣民衆,解決兩岸問題的權力在中央政府,不是在野黨與地方政府,「民間只是扮演協助政府的角色」。

至於,2月14日之後陸方海警船到金門海域常態化執法巡查,未來局勢有可能趨緩?王信賢認爲,禁限制水域「短期之內要去要去處理很難」,因爲大陸一旦表態了,要改變基本上不大可能。但至少在執法上面雙方還是可以達到一定的默契,執法時應會比較緩和;另外對於觀光,他預估若沒有太大政治紛爭,仍比較樂觀看待陸客赴金馬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