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 赴熱區4步驟防範
萊姆病主要透過被感染的蜱蟲叮咬傳播。(圖片來源/pexels)
疾病管制署今(20)日公佈,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爲60多歲法國籍男性,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研判感染地爲法國;萊姆病感染後會出現皮膚紅疹、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疾管署今日宣佈,今年出現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診個案。患者爲60多歲法國籍男性,於5月至10月期間在法國居住,自述9月中旬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抵臺後紅疹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並經檢驗確診。目前個案正接受抗生素治療,感染地推測爲法國。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自2015年至今,臺灣累計12例確診萊姆病病例,均爲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美國爲主(7例,佔58.3%),其餘來自瑞典、英國及法國等地。國際間近年疫情呈現上升趨勢,韓國及日本今年病例數已超過20例,分別創下10年來新高;美國2022年病例亦爲近十年最高,歐洲的攜帶病原蜱蟲更逐漸向北擴散,其中法國自2009年監測以來,病例數持續攀升。
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引發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行政院已將「萊姆病」列爲「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四類傳染病。主要透過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傳播,並不具人傳人特性。
萊姆病多發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感染潛伏期爲3至30天,平均爲7天,約有70%至80%的患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伴隨頭痛、發燒、寒顫、噁心、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疾管署提醒,萊姆病分佈區域正持續擴大,前往流行地區或野外活動時,應採取下列防護措施:
(一)穿着淺色長袖衣褲、手套與長靴,並將褲管扎入襪內。
(二)於裸露皮膚塗抹政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
(三)返家前檢查是否遭蜱叮咬,並立即沐浴及更換衣物。
(四)如遭叮咬,應使用鑷子將蜱完整摘除,並用肥皂清洗傷口,降低感染風險。若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利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