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疑似M痘個案處置流程調整 匡列者回溯發病前4天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即日起疾管署調整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個案處置流程,如果有M痘第1分支病毒株感染風險,必須先就地收治住院。圖/疾管署提供

即日起,疾管署調整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個案處置流程,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若有M痘第1分支病毒株感染風險,必須先就地收治住院。另考量M痘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依循歐美等先進國家建議,調整接觸者匡列定義,由原自個案「發病日」起,調整爲自個案「發病前4天」起至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脫落爲止。

曾淑慧說,基於新興的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在密切接觸的家戶中具相當傳染性,因此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美等先進國家的指引,並依據專家會議決議,自今年1月21日起,依M痘型別調整個案處置流程及接觸者匡列原則。

曾淑慧表示,當有疑似M痘個案於門急診就醫時,如具M痘第1分支病毒株感染風險,如有非洲國家等M痘第1分支流行地區的旅遊史、與M痘第1分支個案或疑似個案有流行病學關聯等,必須先到就地收治住院。

若疑似個案經檢驗確認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則須繼續就地收治住院,等到符合結束第一階段自主健康管理標準,且病況良好,方可返家進行第二階段自主健康管理,即不適用現行M痘第一階段自主健康管理建議事項。

此外,考量M痘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依循歐美等先進國家建議,調整接觸者匡列定義,由原自個案「發病日」起,調整爲自個案「發病前4天」起至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脫落爲止,以降低M痘傳播風險。

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全球自2022年統計至去年11月30日,累計報告約11萬7663例確診病例,而去年疫情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

WHO去年8月14日宣佈M痘爲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巴基斯坦等亦已出現Ib病例。此外,亞太國家之中國、泰國疫情平穩持續,澳洲於去年5月起曾爆發疫情,近期疫情則已趨緩。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1月20日累計確診453例病例,分別爲425例本土及28例境外移入,目前未有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

曾淑慧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衆,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爲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爲、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爲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

目前全國共268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 https://gov.tw/3SG)查詢。

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臺有風險行爲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民衆(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

疾管署呼籲,民衆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如出現皮膚病竈,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皰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