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不再是成功唯一指標!作家提1論述:定義會過時、自我實現才重要
成功的定義或許不在金錢,而是由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目標。示意圖/ingimage
編按:《感謝失業,讓我成爲更好的人》是新銳作家王木木的著作。
政大廣告系畢業的王木木,不到30就成爲新創公司小主管,帶領着團隊風風火火的打拼,不料卻一朝被資遣,一腳從職場巔峰墜入失業泥淖。失業後的王木木陷入迷惘,在負面情緒中打滾摸爬,嘗試找出屬於自己未來道路的方向。
本書《感謝失業,讓我成爲更好的人》集結王木木的感悟,詳實的記錄從失業的痛苦低谷中,再次一步一腳印、踏着堅定的步伐攀上另一座人生山嶽的過程。
..................................................................................................................................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如何成功?
沒人不想成功,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但是,成功到底是什麼呢?
我曾在臉書看到一則貼文,年薪700萬的外商主管,要開一個「百萬年薪衝刺班」,希望學員複製他的成功。他大方公佈過去10年的薪水漲幅爲噱頭,根據他的描述,剛畢業的月薪28K,將近30歲時,跳槽到外商,月薪超過18萬,年薪超過700萬。文末還附上一句頗具侵略性的hashtag:「用薪水打臉看不起你的人」。
看起來是很成功的人生,對吧?但是,只有年薪幾百萬的人生,才叫做成功嗎?難道年薪沒有破百萬,就是失敗者,就要被看不起嗎?這種成功的二分法,真的是成功嗎?
新聞會過時,流行會過時,科技也會過時,你有沒有想過,「成功」也會過時?
成功的定義是怎麼來的?
貨幣還沒發明之前,食物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資源。糧食不能穩定供應的稀缺性,推動人類從採集打獵,進步到定居農耕,再到工業發展,進入當代文明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一套階級:擁有越多生存資源,就擁有更多支配的權力:交配、分配資源、奴役其他人類。
這個階級制度,過去曾經非常外顯,歷史上的封建和集權文化,幾乎依賴階級制度才得以發展。雖然隨着人權意識擡頭,階級制度不再外顯,但它並沒有消失,反而內化成一種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契約。
貨幣發明且廣爲流通之後,取代了食物和其他生存資源,原有的階級制度,變成從擁有的貨幣多寡來分類。
到了現代的知識經濟文化,判斷一個人屬於哪個階級、是否成功,最簡單粗暴的判斷方式,就是他的薪水。
「金錢成功」已經過時
在上個世代,獲取金錢和薪水最好的辦法,就是拋棄自己,在企業內奉獻生命中生產力最好的年華,就能得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爲自己的人生畫上成功的句點。
但是到了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我們看見上個世代的成功模式,造成很多心理問題:過勞、焦慮、個人生活與工作失衡、犧牲健康等等。
這樣的人生,是成功的嗎?只怕還走不到領退休金、畫上句點的那一刻,就先被壓力壓扁了。資訊太多,選擇太多,人生的樣貌越來越多種,爲什麼成功卻只有一種定義?「金錢等於成功」的觀念已經過時了。蘋果每年都推出新一代iPhone,成功的定義也需要版本更新。
新時代的成功—「自我實現」
美國非營利組織「個體機會中心」(Populace)在2018年做了一項調查,在3000名受訪者中,只有18%的受訪者同意財富與權利等於成功人生,40%的人認爲,他們更重視個人的快樂和成就。
隨着科技發展,資源不再稀缺,甚至到了過剩的程度。人們發現,金錢只能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底層的四個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而新時代的成功,就落在金字塔頂:自我實現的需求。
做「自己的事」,纔是成功
根據馬斯洛的說法,自我實現的定義是:「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能力」。哈佛大學教育博士陶德.羅斯(L.Todd Rose)訪談許多熱愛工作,且認爲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已經自我實現的人們,包含天文學家、裁縫師、花藝師、沙發維修師等等。
陶德博士爲這個研究下了一個結論,把自我實現描述得更具體:「自我實現,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到卓越。」他發現這些充滿熱情的工作者,並不把工作當成工作,而是在做「自己的事」:自己熱愛、想做、想要更進步的領域,不只是在組織裡幫僱主做事,混口飯吃。
訪談中出現的關鍵字包含了:使命感、工作熱忱、對自己很驕傲、真誠地生活、活出天職,有的受訪者還羞赧地說:我正在活出夢想。
同時,這些受訪者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有所成就。驅動他們的不是金錢,而是興趣,驅使他們不斷投注熱情,提升專業。當興趣變成專業,再和生計結合,就能帶來很不錯的收入和名聲。也就是說,收入是把興趣做到卓越的副產品。
成功的自我實現
紐西蘭的珍妮‧麥珂米克(Jennie MacCormick)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她已經發現超過25顆行星,發表超過20篇刊登在權威期刊的論文。
但是讓麥珂米克和其他受過正統科學訓練的天文學家不同之處,是她連張像樣的大學文憑都沒有,而她發現25顆行星的觀測站,是她用別人不要的設備、生鏽的器材,親手搭建出來的。
麥珂米克原本的人生,離成功非常遙遠。她成長於一個單親家庭,爲了維持家計,她15歲就輟學,在馬廄當清潔工。21歲,她也成了單親媽媽,在速食店工作,勉強養活自己和兒子。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階級複製吧,你可以想像單親媽媽慘淡的一生:在家庭和育兒間奔波,眼下有重重的黑眼圈,想着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生存下去。
25歲某一天,她到偏遠的鄉下拜訪親戚,親戚塞給她一個望遠鏡,叫她欣賞一下鄉下才看得到銀河。當她看見銀河的那一刻起,她就一腳跌進天文的世界—儘管她對星星和天文一無所知,但是那些星星實在是太美了,「我好想知道關於星星的一切!」在那之後,她努力自學天文知識。因爲沒有什麼教育資源,她用最便宜的方式學習:到天文館參加免費講座,然後自己動手做,慢慢精進自己的觀測功力。
1999年,她在自家後院,用簡陋的設備搭建了自己的觀測站。5年後,一個沒有天文背景的素人,用一種「重力透鏡效應」的複雜觀測技術,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過幾年,她又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她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爲「紐西蘭」。這是200多年來,第1位發現新行星的業餘人士,上一個人是1781年發現天文星的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雪爾(William Herschel)。
爲了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麥珂米克更主動協助全球天文學家,蒐集研究需要的觀測資料,因爲觀測資料的品質很好,做出口碑,許多研究團隊都喜歡找她合作。於是,越來越多研究機構捐贈設備到她的陽臺觀測站,現在這個觀測站十分有規模。她還曾受邀到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系演講,這個機會,連她自己都意想不到:「你能想像嗎?一個15歲輟學的人,竟然對着教授大談天文學!」
麥珂米克的人生,完美詮釋了新時代所需要的成功,「自我實現」:做自己的事,並且做到卓越,擁有健康平衡的心靈和生活,發揮自己的能力、貢獻所長,活出夢想,同時填飽肚子。
(本文摘自好的文化《感謝失業,讓我成爲更好的人》,作者:王木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