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違規與犯罪僅一步之遙 專家呼籲嚴格入罪標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玉敏 實習生 郭聰聰 北京報道

“金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必須創新,創新受法律規制。但是,在金融業發展過程中,具體操作的時候可能存在泥沙倶下、有關的邊界並不明確的情況,金融企業的風險防控不力、違規開展業務都可能涉嫌犯罪。所以,在維護金融安全、促進金融事業健康發展過程中,提供刑法的支撐、明確懲罰的邊界,對於推進金融行業的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4月20日,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教授在由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犯罪學學會金融犯罪防控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協辦的“金融犯罪辯護高端研討暨金融犯罪年度報告發佈會”上這樣表示。

在最新公佈的工作報告中,最高人民法院全年審結金融案件303.2萬件 。最高人民檢察院2023年全年起訴金融詐騙、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萬人,起訴欺詐發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證券犯罪346人,起訴洗錢犯罪2971人。

“金融犯罪與金融創新一直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隨着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科技使資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流動在行業之間。這種高效流動與金融業原有的精密數學模型相結合,提升了市場運行的效率,激發了新型業態,也使原本平穩的市場秩序出現一絲漣漪。”紫華律師事務所主任錢列陽律師認爲,金融違規與金融犯罪僅一步之遙。如何實現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法律服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劉豔紅教授結合實務案例,對金融犯罪的代際特徵及其治理問題做出精彩講解。劉豔紅教授認爲,金融犯罪手段複雜、花樣不斷翻新,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比如人臉識別、區塊鏈、虛擬貨幣交易、網絡支付等,新型犯罪方式層出不窮,大大增加了金融犯罪的治理難度。金融領域的監管和治理部門較多,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都較爲龐雜,而且金融犯罪治理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規定也十分複雜。在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同地區之間的司法裁判標準有待統一。

因此,劉豔紅教授呼籲嚴格金融犯罪入罪標準,準確依照犯罪構成要件定罪,堅持治罪和治理並重,緩和金融領域過度犯罪化的總體態勢。劉豔紅教授還提到,在打擊金融犯罪的司法實務中也存在裁判矛盾化與金融犯罪化的問題。如相似的金融犯罪案件,A案可能在一地法院判定構成洗錢罪犯罪,相似的B案在法院卻認定構成其他的金融犯罪,這樣就導致金融犯罪治理在刑法的適用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所謂“金融犯罪化”是在金融犯罪構成要件不滿足的情況下,卻依舊被認定爲了金融犯罪。

證券、私募基金犯罪高發

在“註冊制改革”之下,證券市場對相關的違規和犯罪堅持零容忍態度,2023年證券類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案件數量均有上漲。

根據證監會官網公佈的數據,中國證監繫統2023年全年共辦理案件717件,其中重大案件186件。全年作出處罰決定539項,罰沒款金額63.89億元,市場禁入103人次。

由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撰寫的2023年《金融領域犯罪年度報告》(紫皮書)顯示,2023年有346人以證券類犯罪被起訴,同比上升9.2%。北京紫華律事務所刑事合規部主任常笑表示,主要違法違規行爲集中於信息披露行爲不合法合規,存在內幕交易、操縱交易以及虛假申報交易等。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基金刑事業務部主任楊思凡律師認爲,私募基金行業,呈現“激濁揚清”之勢。2023年全年私募基金各類型管理人登記通過數量合計498家,較2022年的1280家減少61%;基金備案通過數量23987只,較2022年的34348減少30.1%。這一變化反映出2023年私募基金准入門檻趨於嚴苛。

據中基協統計,2023年共2537傢俬募完成註銷,創年註銷數量新高。據統計,2018年至2022年被中基協註銷的私募機構數量分別爲90家、516家、608家、593家和843家。

2023年《金融領域犯罪年度報告》也顯示,2023年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4份涉基金刑事裁判文書中,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資類犯罪,其中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共16份,佔比67%,集資詐騙罪1份,佔比4%。這表明,非法集資類犯罪仍爲當前涉基金刑事案件的高發領域。

2023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佈《依法從嚴打擊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涉及3類私募基金行業典型犯罪:(1)以“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2)私募基金管理人挪用、侵佔私募基金財產;(3)在私募基金運營過程中實施商業賄賂等違法犯罪行爲,嚴重侵害投資者合法利益。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證券刑事業務部主任周致力律師認爲,證券、基金等金融行爲具有“三多”特徵,一是金融行爲流程多,二是涉及多個行爲主體,三是金融行爲鏈條多時間長,這無疑加大了金融犯罪治理的客觀難度。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謝傑副教授指出,證券市場相關犯罪多年來一直是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其中與資本市場監管與刑事法治保障有關的重要內容是,嚴厲打擊證券市場違法犯罪行爲。

前述報告認爲,2024年基金領域將是“監管細化、行業揚清”的一年。以往募集環節高發的利用“僞私募”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的案件數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此後,投資環節資金管理及投資運作過程中的違規行爲引發的案件數量將進一步增多。

北京大學法學院王新教授表示,基金犯罪,報告中主要是分析募集端的非法集資類犯罪和使用端的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現在有關部門在考慮將“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激活。現在私募基金在使用端出現的違規情況非常多,如何進行刑事規制,也需採取一些治理的措施。

在銀行類犯罪中,主要集中在存貸環節。通過公開檢索,2023年銀行工作人員犯罪案件共35件,涉及55個罪名。其中,銀行業務“貸”這一環節發生犯罪概率最高,累計涉及27個罪名,佔比49.10%;銀行務“存”這一環節,涉及3個罪名,佔比5.45%;涉及銀行職務佔比67%,犯罪累計罪名25個,佔比45.45%。

金融犯罪高智化、科技化趨勢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主任錢列陽律師指出:“金融犯罪領域中簡單的、傳統的暴力犯罪越來越少,而高智商、高智力的犯罪越來越多,金融犯罪的專業壁壘給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公、檢、司法機關都帶來強烈的挑戰。”

金融從業人員本屬高智商羣體,如在2023年《金融領域犯罪年度報告》中就對2023年公開案例中銀行從業犯罪人員的學歷進行統計得出,41名被告人中有學歷記錄的被告人29人中有23人爲大學學歷,佔比79.31%。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王志遠教授認爲,在犯罪學的角度來看,高智商人員、懂法人員更容易抱有僥倖心理從事犯罪活動。金融犯罪人員呈高智化發展趨勢,不僅爲金融刑事案件的偵查帶來了障礙、也爲律師辯護帶來了阻礙,這就要求控辯審三方人員不僅要掌握法律規定,更要了解金融知識,能否將金融與法律融合適用也逐漸成爲了破解案情僵局的關鍵。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銀行業務部主任陳瑩律師表示,通過深入分析2023年案例,我們發現農村商業銀行是銀行工作人員涉及刑事案件的高發區,整個佔比是達到了42.85%,這背後主要是監管不足,還包括法規的執行不嚴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在銀行業務當中貸款業務環節的犯罪概率是最高的,違法發放貸款罪在2023年仍然是高發的罪名。此外就是涉案人員主要是集中在負責貸款審批的行長層級,以及負責貸款准入的客戶經理這兩個關鍵的崗位,而且是以具備大學學歷的中年人爲主。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主任行政助理張百成律師表示,我們發現非法集資類詐騙有三個特點,一是涉案刑事不斷升級,手法多樣、迷惑性強,比如將私募基金、區塊鏈、虛擬貨幣等新概念作爲一種宣傳噱頭。二是量身定做投資項目,實施精準收割。三是最後的追贓定損難度特別大,是集資詐騙類、非法集資類犯罪的痛點。

張百成律師認爲目前整體的金融詐騙類犯罪案件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犯罪手段因爲科技革新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整個詐騙環節中,產業鏈條性特別明顯,各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黑灰產業鏈。因此建議在打擊金融犯罪的同時,也加大對黑灰產的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