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營業稅不降的第三條路 金控高層建議挹注信保基金

金控高層認爲,銀保本業課徵的5%營業稅中,原本2%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的部分,落日後是進國庫或還給金融機構成爲盈餘的兩種方式之外,可思考「第三條路」-撥入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擴大信保槓桿效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財政部長莊翠雲16日宣告金融業營業稅確定不調降,即稅率維持5%,所有稅款進入國庫。金控高層認爲,銀保本業課徵的5%營業稅中,原本2%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的部分,落日後是進國庫或還給金融機構成爲盈餘的兩種方式之外,可思考「第三條路」-撥入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擴大信保槓桿效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目前金融業銀保本業課徵的5%營業稅中,其中3%進入國庫,剩餘2%並同其餘金融業營業稅(如非專屬本業收入、再保費收入等)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撥入準備金條款將於2024年底落日。金融業爭取藉此機會調降營業稅率。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日前已表態,2%撥入金融特別準備金部分希望可以取消,至少降到3%,但最好是回到2014年2%的水準。

行庫高層認爲,既然保留剩餘2%稅率,可用於補充信保基金規模,信保每隔幾年就需要金融機構捐錢,因爲一直虧損,不過,是爲所有中小企業,且每間銀行都用得到。站在經營立場當然不介意稅費成爲企業盈餘,但每家銀行不會因爲稅減下來就影響競爭力,「大家都一樣,沒有彼此競爭不同問題」。

因此,放到國庫是一種作法,可能用於政務支出、投資、還債等。而如果進入信保基金,使資金充足、挹注貸放能力,信保最大好處是槓桿效果,甚至透過操作可以創造十倍槓桿效果。至於2%稅率中應該多少比例給信保,國庫及信保分得各1%也可以,重點是效果大且大家都用得到。

該行庫高層坦言,2%的金融業特別準備金影響其金控稅後淨利一年約20億元,一年多20億元盈餘其實不少,有的金融機構更多。不過,稅是中性的,大家都繳稅或不繳稅的效果相同,因此現在無增加競爭力與否的問題,金融機構在臺灣市場都繳稅,至於國際業務「本來就不用繳稅」。綜上,拿回來成爲保留盈餘分配予股東是一個方法,給國庫推動建設亦是辦法;挹注信保基金操作容量,透過槓桿效果用於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金是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