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加味菸卻沒有配套 學者表示:私菸氾濫成最大後遺症

「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已滿一週年,煙包警示圖文面積擴大至50%規範已正式施行,日前第二次煙品禁止添加物相關辦法草案預告,則採表列方式,公告禁止27種煙品添加物。對此,部分專家學者質疑,禁止加味煙品是否真能達到菸害防制成效令人質疑,且單方面禁令只會讓私煙問題愈來愈嚴重。

財政部國庫署今年公佈查緝私煙情形,去年查獲違法煙品共1748萬包,較前年數量增加近12%;近年私煙態樣更從過去常見的通商口岸、非通商口岸走私,轉變成進口劣質的菸絲、下腳料,至國內地下私煙工廠非法產製。

而在112年查獲18家地下私煙工廠,製造1089萬包私煙,佔112年查獲私煙量比例達62%,年增774萬包,增幅高達245.71%,佔比遠高於走私煙品。凸顯我國私煙問題,不僅沒有解套,反而出現新興模式,侵蝕我國煙品市場,卻未見政府針對私煙問題提出更有效地查緝配套措施。

而衛福部表示,在煙品中添加不同口味,將降低青少年第一次使用時的嗆辣口感,進而使兒童及少年更容易上癮,透過立法禁止販售加味煙品,可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率。

但外界批評,有關青少年吸菸問題,在菸害防制法第17條即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煙品、指定煙品必要之組合元件予未滿20歲之人」,衛福部上述說詞,可說是敷衍了事、行政怠惰。

就有網友表示,「政府不是應該要先抓賣煙給年輕人的店家嗎,沒人賣煙給青少年,就沒有抽涼煙的問題,所以政府公開承認他們行政的態度就是敷衍了事,抓不完、抓不到,乾脆直接禁賣。」

南臺科大財法所特聘教授羅承宗指出,面對煙品管制,衛福部一向抱持「豬突猛進」(日語爲像野豬一樣,不顧一切,往前衝),而立法院也沒太多思考,就配合修法,導致地下煙品市場愈來愈猖獗,稅損愈來愈重。

羅承宗認爲,這是個簡單經濟學上的供需問題,政府卻一直無法參悟,長久以來,煙品有其固有消費市場,更是許多20歲以上民衆的嗜好,政府一方面修法將菸民當作提款機,煙品健康捐將合法煙品價格層層墊高,希望藉此抒解健保財政壓力。

一方面又將「禁止添加物」無限延伸,管制範圍早已遠離煙品健康安全範疇,而是嚴苛地進入了「口味」的領域,將花香、果香、薄荷、巧克力、香草、焦糖、堅果、奶油、肉桂等10多種口味相關的27種添加物一併鎮壓。

羅承宗建議,衛福部最好應該冷靜一下,找經濟部、財政部討論,尋求財經專業意見。如果只是一昧以健康捐來墊高煙品售價,又大幅限縮合法煙品範圍,後果就是讓地下煙品市場更蓬勃興盛,而地下流通煙品無法課稅抽捐,造成國家財政損失,其僞劣煙品又可能帶來不可控制的健康風險,最終受害的還是社會大衆。

國庫署過去也曾直言,「傳統紙菸的走私數量在煙捐或煙稅調漲那幾年的查獲數量都會成長」。

因此,加味煙的全面禁止也恐將如煙捐稅調漲時一樣,將促使私煙問題更加嚴重。如何顧及理想和現實的修法,爲政府重要課題,在全面禁止加味煙的同時,若不能有效防範店家違法供應煙品給青少年,以及解決走私煙品數量年年上升等問題,諸多菸害防制作爲也是白忙一場。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