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企業展開創新“頭腦風暴”
本報記者 王 平
“我們的視頻節目展示了香港文化特色、歷史感和有溫度的一面,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創新。”知名主播、與輝同行負責人董宇輝在近日於北京舉辦的2025京港創新合作論壇上,分享了團隊赴香港所做的節目和其中的匠心創意。
以“創新無處不在 合作共贏未來”爲主題的2025京港創新合作論壇,匯聚400餘位來自北京和香港的企業代表現場分享創新成果,展望未來合作機遇。
合作基礎紮實
香港是北京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也是北京企業對外投資的第一目的地。近年來,北京和香港都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爲發展目標,這讓兩地在創新合作方面有了更紮實的基礎。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向論壇致賀信。他表示,論壇匯聚京港兩地精英,分享各領域創新合作成果,共同探討如何以“創新無處不在”的精神,應對機遇和挑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極富意義。北京與香港經貿關係向來密切,兩地企業全方位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定能互惠共贏。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主席燕瑛表示,北京與香港作爲中國兩大創新高地,一直保持着緊密合作與交流。希望以論壇爲契機,繼續深化北京市工商聯有關部門與香港商會組織等的合作,共同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優質服務和更廣闊平臺。
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內地總代表鍾永喜表示,京港兩地去年啓動了2024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爲兩地企業組織了一系列考察、走訪活動,組織“頭腦風暴”,探討共同合作,鼓勵更多創新。
創新實現互補
京港企業代表在論壇上表示,創新可以讓兩地合作更具溫度和深度,實現更好的優勢互補。
董宇輝在論壇上說,他與團隊去年受邀到香港做節目,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更深入地瞭解金庸武俠小說及其“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情懷,也更深入地瞭解香港從小漁村發展爲國際大都市的歷史變遷,還和觀衆分享了香港美食背後的故事。節目播出後,在互聯網上熱度很高。
來自香港的野境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李啓悠分享了他們在北京的設計項目案例,包括衚衕老建築改造等。他表示,創新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個項目裡都有創新的元素,有大的概念,有小的細節。”李啓悠說,在設計過程中,團隊會和業主進行詳細商議,共同去推動創新,也是京港合作的一個側面。
論壇上,多位企業代表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影視製作產業的“重塑”、人形機器人在多場景下的落地應用、零售創新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仁堂等“百年老字號”則分享瞭如何通過跨界合作吸引年輕消費者,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成功“圈粉”新一代消費者。
攜手走向國際
京港兩地經貿合作的另一種方式,是北京企業走進香港,借“超級聯繫人”的通路走向國際。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張琳在論壇上表示,美團的外賣業務已進入香港市場,並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公司2025年會在香港引入更多業務,“除了餐飲,也提供其他服務,幫助大家更便捷地購物和生活。”快手科技副總裁劉震表示,快手作爲香港的上市企業,希望以香港爲橋樑,開展更多國際合作,將業務拓展到更多地方。
燕瑛介紹,在首都創新發展的大潮中,民營企業已日益成爲創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市在營的私營企業達到201.5萬家,其中去年新設的私營企業24.5萬家,貢獻了北京全市1/3以上的GDP、四成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累計培養了創新型中小型企業1.38萬餘家。
近年來,京港兩地合作已經擴展至金融、科技、文化、醫藥衛生多個領域。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在京設立的企業達1.4萬家,累計投資超過1390億美元,佔北京實際利用外來資金的65%以上。北京在香港投資超過500億美元,佔北京對境外直接投資存量的50%。
京港兩地參會者在論壇中表示,未來將積極拓展兩地在科技、零售、醫藥、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深度與廣度,充分發揮香港的國際平臺優勢,助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加強人才交流與技術共享,更好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爲京港經濟持續穩健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