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上路 三大政策尚待完備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今天在總統府前舉行,賴清德總統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臺灣」爲題,發表就職演說。圖/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賴清德總統昨天就職,行政院長卓榮泰也率新內閣就任,賴政府正式上路。從賴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我們可以觀測他對未來四年建設臺灣的計劃,除了檢視上位決策,經濟發展藍圖也要務實對接臺灣現況。總體來看,賴總統的兩岸、能源與產業政策,仍有待回答的考卷。

兩岸議題是就職演說的重中之重,賴總統在演說中提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股盤中紅翻黑,一度重挫百點,大陸國臺辦也發聲明稱這是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賴總統的就職演說在兩岸部分釋出了比外界預期更鷹派的說法,這將加深520後兩岸經貿的不確定性。

兩岸經貿歷經八年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以及大陸內部經濟體質調整等影響,出現了不小的改變,然而即便臺商在大陸佈局出現轉向的趨勢,但以大陸如此龐大的經濟體,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陸仍將是臺灣重要的出口與順差來源市場,賴政府不能冒進。近年大陸已多次對臺實施反傾銷調查,這雖然是大陸反制歐美貿易戰的一環,並非單獨針對我方,但政府仍應妥善因應,避免相關產業出口遭致重大打擊。

短期內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性低,經貿等民間交流是最好緩解兩岸緊張的方式。賴總統在演說中提到,「可以先從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臺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賴政府必須找到實踐上述計劃的路徑,避開兩岸政治地雷向前推動。在520前,已經見到大陸允許部分團體來臺交流,類似交流有助疊加雙方善意,政府應把握機會持續推動陸客及陸生來臺。

在能源政策上,賴總統的就職演說並沒有正面迴應重新使用核能的議題,卓榮泰也重申不放棄非核家園,顯示賴政府仍未將重新使用核能列爲政策方向。核能在臺灣是高度政治化議題,因朝野攻防而無法理性討論;我們建議賴政府從減碳的角度出發,評估重新納入核電的可能性。蔡總統的能源轉型計劃將在明年底到期,賴總統已宣示要提出二次能源轉型;民進黨第一次能源轉型在減碳一事上幾乎沒有着墨,二次能源轉型必須將減碳列爲第一優先。

在產業政策上,賴總統提到的半導體、AI等發展,符合臺灣產業的優勢與世界潮流,不過,他提到的「競逐太空,探索海洋」政策則顯空泛。太空與海洋產業均非臺灣目前的產業強項,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相關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卻未必有相應的回收。臺灣產業確實需要多元化,不能光靠半導體等ICT產業,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展太空與海洋產業必須謹慎評估,不宜貿然投入國家資源。

臺灣經濟發展要兼顧成長與分配,產業若沒辦法成長,談分配就沒有意義;若產業有發展,合理分配經濟果實就很重要。蔡政府八年執政期間,國人實質薪資衰退,房價與物價的上漲加劇了貧富差距的問題。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要改善物價、房價與貧富差距的問題,如何調控房市避免硬着陸,將會是賴政府施政上的一大挑戰。

過去陳、馬、蔡三任總統上任之初,分別在廢核四、油電雙漲與一例一休政策上讓產業界承受諸多經營上的干擾,凸顯若上位決策失當,就算內閣的執行力再強,也將在一個錯誤的框架下前進。賴政府剛上路,各界自應給新政府多一點空間與鼓勵,尤其賴政府對內面臨國會朝小野大,對外則有來自北京與地緣政治的壓力,複雜程度更勝蔡政府。然而,我們還是寄予祝福並督促新政府,提出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福國利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