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面對​臺灣未來經濟的挑戰

面對臺灣未來經濟的挑戰。路透

臺灣經濟2024年表現平穩,前三季成長率均超過4%,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爲4.27%,遠高於2023年的1.12%。2025年大致仍能維持成長動能,而在基期較高下,預估經濟成長率爲3.29%。臺灣經濟雖然帳面數值不差,但仍存在一些隱憂;再加上國際經貿不確定升高,以及地緣政治衝突風險增加下,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是臺灣2025年所面臨最大挑戰。2024年全球在人工智慧及資通訊需求大增下,帶動出口,成爲維繫臺灣經濟成長主力。不過即將上任的川普總統揚言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加徵20%關稅,並針對中國大陸課徵60%額外關稅,中國大陸及歐盟已宣稱必然會以牙還牙報復,全球有形成關稅戰的可能。除了關稅外,在美國帶動下,各國也羣起效尤擴大實施反傾銷、出口管制,以及其他貿易限制措施的力道,全球貿易方向與自由化背道而馳,更會助長通貨膨脹,成爲2025年最難掌控的因素。

另外由於兩岸關係不佳,大陸對臺灣貿易措施也更加緊縮,範圍也不斷擴大。目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收計劃下,臺灣對大陸早收產品出口的零關稅優惠已有約70%被取消,而且大陸也宣稱還會繼續增加對臺灣貿易制裁。特別是中國大陸針對臺灣的貿易制裁,通常是在兩岸關係發生摩擦後,充滿政治操作與經濟脅迫,對於臺灣出口影響更大。

中國大陸與美國爲臺灣最重要出口市場,兩國合計約佔臺灣總出口55%,在兩大出口市場面臨貿易障礙及風險俱增下,對臺灣出口形成不小挑戰。

除了國際環境嚴峻以外,出口表現的兩極化,是臺灣另一大隱憂。臺灣雖然出口表現亮麗,但主要幾乎全依賴資訊電子類產品;部分傳統產業出口,甚至還呈現衰退。臺灣傳統產業由於長期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加持,再加上各國關稅普遍偏高,表現遠不及資訊電子產業。特別是近年來面臨關稅升高,臺灣無法加入大型FTA,對傳統產業出口影響更大。

臺灣傳統產業雖然產值、出口表現不及資訊電子產業,但就業人數仍達製造業約七成,在就業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但近年工資水準成長有限,與資訊電子產業差距擴大,勞動力向資訊電子部門傾斜,勞動市場也出現兩極化情況,不但對傳統產業不利,也使所得分配不均更加惡化。然而目前政府政策思維仍停留在「選擇贏家」階段,對於傳統產業關注不足;未來應採取「濟弱扶強」平衡的政策,對於傳統產業,應有更多振興措施。

臺灣勞動市場也受到少子化衝擊,蔡政府時期少子化問題更加嚴重,2016年臺灣新生兒還超過20萬,之後逐年減少;2024年即使是傳統新生兒出生高峰的龍年,但新生兒約只有13萬,甚至還不及前一年。出生率的低迷,使得臺灣人口在2020年即開始減少。另外臺灣在2024年65歲人口已約佔總人口19%,在2025年將突破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臺灣人口已進入老化及減少階段,再加上勞動參與率也未能提高,使得勞動力短缺持續嚴重,形成經濟成長另一瓶頸。

綜合而言,臺灣產業發展失衡,國內政策導向也偏向資訊電子產業;再加上有限的土地、人才、電力等生產資源也集中在資訊電子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形成重大障礙。外資企業也直指基礎建設能量不足,成爲影響外人來臺投資的主要因素。

臺灣經濟所面臨問題,有些屬於多年沉痾,完全歸咎於目前政府有失公允;但是對於無法立即解決的難題,政府至少應有防止問題惡化,衝擊擴大的解方,而非陷入無謂的政治紛爭對抗,使得臺灣經濟無法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