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消弭低薪 不能停留在製造業思維

經濟部將以低碳化、數位化加值中小企業,使其服務高質化,來消弭薪資低迷的現象。 聯合報系資料照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迴應媒體關於臺灣薪資陷「三低」問題時指出,經濟部將以低碳化、數位化加值中小企業,使其服務高質化,來消弭薪資低迷的現象。我們認爲,臺灣平均薪資低迷狀況嚴重,但成因複雜,身爲問題最相關的經濟部長,不宜以出身製造業的思維,將「經濟部長」當成「工業局長」來探究解方。

媒體關切這個問題,是因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報告,發現國內薪資有「三低」:國內生產(GDP)分配給受僱人員的比例低於美日韓、低於平均薪資的勞工比例逐年提升、加薪幅度低於通膨。這「三低」問題非常嚴重,也存在多年,造成年輕人躺平族、月光族、啃老族愈來愈多,微薄的薪資難覓立足之地,不敢結婚生子,造成「生不如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難解的「國安危機」。

這種普遍低薪的直接原因,專家學者早已不厭其煩地反覆解說:臺灣受僱勞工約爲800萬人,擁有一個競爭力強大的電子製造業,其薪資相對較高;一個停滯或沒落中的傳統制造業,其薪資成長緩慢甚至衰退;再搭配一個大致平庸的服務業,除少數生產力較高者(如金融、運輸等)仍有高薪之外,多數薪資和基本工資相去不遠。但高科技電子相關行業充其量就只有100萬勞工,另有近200萬製造業勞工平均薪資並不算高。而佔總受僱勞工六成以上的服務業,其受僱勞工近500萬人,除金融保險證券不動產、醫療保健、運輸倉儲等約100萬人以外,都屬於中低薪行業,特別是批發、零售、餐飲、旅宿、教育等相對低門檻的主流服務業最爲低薪,多數平均月薪超過基本工資不到一倍,根本難以養家餬口。

面對這種狀況,除非低薪的服務業和傳統制造業的薪資能有顯著提升,否則臺灣衆多受僱勞工抱怨低薪的狀況將永難解決。但要如何提高其薪資,在一個大體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中,必然要透過提升競爭力和產業增值。傳產必須靠投資研發來獲得創新和增值,政府可以檢視對企業提供的研發誘因是否足夠,設立的各種研發機構是否有足夠資源,提供企業可共用的技術等。但對於各種服務業,基本上應有兩種路徑:高薪行業增加其就業量,低薪行業設法提高其增值和薪資。例如,在金融業高薪之下,協助業者大量走出國門,至少能隨臺商到海外攻城掠地,爲年輕人在海外創造更多高薪工作。

但很多服務業,並不是靠擴大海外市場來提高增值的。例如,按摩業必須要提供讓客人感受良好的按摩技術服務,來吸引顧客上門 或付出高價;美髮業必須能依顧客個人毛髮特質,設計剪裁出令人滿意的動人髮型,才能獲得客戶青睞;旅宿業必須能有美麗舒適的硬體建設,加上貼心的待客服務和合適價格,來吸引常客一再到訪投宿;餐飲業必須能烹調出獨特美味,搭配誘人的飲食空間,纔可能讓顧客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請問,經濟部迄今爲止,爲這些服務行業做出了哪些顯著的協助?這些服務業要成功的要素,難道是一個簡單的「數位化」,就可以達成嗎?日本著名的加賀屋溫泉飯店來北投投資,靠的是擁有高度的「數位化」,才受到消費者喜愛嗎?「韓流」影視和歌舞席捲亞洲風靡全球,泰國具特色的飲食被推廣到全球,帶動泰國食材出口,都是因爲採用了「數位化」, 才吸引衆多的國際消費者嗎?

「數位化」在製造業的確重要,但在服務業只是發展上的部分元素,認爲數位化就能讓中小企業普遍升級、增值,終究是停留在製造業的思維。經濟部需要綜觀全局發展,不只是一個「工業局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