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深山的汛期,伴着重建和演練到來

(原標題:京西深山的汛期,伴着重建和演練到來)

狂風大作的傍晚,天空突然間黑了下來,高彥輝匆忙跑出家門,喊幾家人撤離。半個小時後,黑雲散盡,夕陽重新照進山村,虛驚一場的人們纔開始陸續回家。

經歷了2023年那場大雨,京西深山裡的人們對天氣的變化格外敏感。從入夏開始,檢查排洪溝、巡查河道、準備物資,身爲門頭溝區雁翅鎮葦子水村村支書的高彥輝覺得,今年的防汛比過去更緊張和繁雜,但也更順暢,喊人幹活和轉移的時候,比以往容易多了。

六十歲的“青壯年”,在山村裡排險

入夏之後,汛期將至。高彥輝帶着村裡的青壯年,把所有的排洪溝都疏通了一遍,儘管許多地方都是新修的,但他們依然認真地檢查了一遍。還有靠近山崖的民居、存在隱患的院牆等,都要反覆巡查,能夠修理的叮囑村民儘快修理。

雁翅鎮葦子水村,這個深山裡的村莊有600多年曆史,但如今,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幾乎都是老年人,高彥輝說的“青壯年”,其實都是60歲上下的老人,最年輕的也有55歲。

許多年來,村裡的活兒都是依靠這些老年人在幹,種地、護林、修修補補。今年夏天以來,北京一直處在高溫乾旱中,村裡的古梯田上,老人們頂着烈日撒下種子,期待有一場雨,能讓這些種子發芽。只是,又有些擔心雨太大。

過去的許多年中,京西山村裡的人們都只有期待,這裡地處北方旱區,降水量常年不足,夏季乾旱纔是常態。此前,沒有人經歷過去年那樣的暴雨和洪水,防汛就像一種規定動作,必須要做,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做。

在門頭溝區齋堂鎮,同樣地處深山之中的柏峪村,是市級地質災害險村,村裡有兩處重要的地質災害風險點,其中一處有一戶人家,常年居住的只有一人,另一處是一條溝道,暴雨中會有泥石流風險。從5月份開始,村支書劉陽就組織人手定期巡查每一處隱患點,兩處地質災害風險點是每次必須要巡查的地方,包括風險點的居民在內,都提前打好了招呼,一旦有暴雨,必須提前轉移。

汛期到來前,葦子水村村民疏通修理排水管線。受訪者供圖

換了許多新東西,鉤機必須待命

在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安置點設置在了新修建的活動中心。這裡鄰近河道,過去就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村民們的紅白喜事都在這裡辦,平時則是一個小小的集貿市場。

2023年的洪水中,下清水村受損嚴重,包括村委會在內的數十棟建築受損或坍塌,穿村而過的公路幾乎完全損毀,靠河的農田消失在泥沙中,但同樣靠河的活動中心,只是塌陷了一個角。洪水之後,這裡充當過救災抗洪的臨時中心,村委會也在這裡臨時辦公。

之後,在北京市西城區的對口幫扶下,這裡修復一新,重新成爲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洪水之後,整個河道重新修建,兩側都是混凝土澆築的大堤,和原來用了幾十年的河堤不可同日而語,村支書王進生覺得,就算比2023年更大的水,也不怕了,這也是他把安置點設在這裡的原因。

緊急安置點,是洪水中保障山區居民生命安全最重要的設施之一。門頭溝應急部門數據顯示,在東西100多公里的山區,有118個村級避難所,此外還有區級、鎮街級避難所共52處,均配備有應急的通訊、供水、供電、照明、衛生盥洗、避難場所標誌等設備設施。

在經歷洪水之後,京西深山裡的人們還準備了許多新物資。柏峪村村支書劉陽告訴記者,村裡準備了方便麪、飲用水、被褥、雨具、鐵鍬等物資,數量是以往的2到3倍,更重要的是,整個汛期,都有幾臺鉤機停在村裡,隨時待命,這是以往沒有的。

在葦子水、下清水等村裡,鉤機同樣成爲防汛必備的新物資,尤其是大型鉤機。2023年洪水中,有部分村莊原本有一些小型鉤機,但同樣被水沖走,洪水後,幾乎每個村莊都費盡周折,到處調用鉤機。

6月12日,下清水村新建的河堤一側,有村民正在蓋新房。受訪者供圖

新電臺可以一人拎上山,衛星電話成必備

除了避難所、生活物資、大型設備等,在經歷洪水後,通訊成爲了防汛最重要的環節。2023年的洪水中,京西山區上百個村莊一度失聯,僅恢復通訊,就耗費了巨大的精力。

就在葦子水村,一臺已經使用多年的電臺,在洪水中成爲附近幾個村對外聯絡的唯一途徑。高彥輝告訴記者,失聯之後,村幹部徒步到葦子水村,用電臺對外通報了受災情況。

葦子水村有一座山中水壩,電臺原本就是爲這座水壩設置的,村裡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通報水壩情況。高彥輝也沒有想到,在失聯後,電臺發揮了大作用。

2024年的夏天,這個老式的電臺也更新換代了,新的電臺功能更強大,自帶蓄電池,在斷電的情況下可以用三到四天,也不算重,三四十斤,可以接收衛星信號,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就能提到山上。

衛星電話也成了必備設備,每個村都配備了衛星電話,讓村裡人可以在通訊中斷的情況下隨時聯繫外界。

此外,一些新設施也正在京西大山裡出現,比如平急兩用設施。據介紹,門頭溝區制定了《門頭溝區應急避難場所規劃(2024-2035年)》等規範文件,構建城鄉佈局合理、資源統籌共享、功能設施完備、平急綜合利用、管理運維規範,與全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

平急兩用,即平時正常使用,應急時具備應急功能的設施,位於妙峰山鎮的妙峰山民族學校是最早的試點之一。2023年的洪水中,妙峰山民族學校成爲了安置點,總共安置村民1112 人,駐紮救援人員425人。洪水之後,這裡也被選爲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的建設地,借鑑災時經驗,提升學校應急能力。類似的還有醫院、社區服務中心、超市、菜站等,都具備平急兩用設施改造和建設的基礎。

6月12日,下清水村,新修的河堤上建成了小廣場,供村民休閒。受訪者供圖

重修每一條溝道,恢復綠水青山

從門頭溝城區一路西行,100多公里的永定河兩岸,遍佈無數溝道和村莊,2023年的洪水中,幾乎所有的溝道中都出現了洪水,漫長的永定河道同樣受損嚴重。

從2023年8月開始,門頭溝區恢復重建的工作和抗洪救災一同展開。門頭溝水務局數據顯示,在永定河河道恢復重建之外,還有319條支溝毛渠同步進行分類治理,截至目前,主要河道修復工程全部完成,支溝毛渠疏浚清淤396公里,主體完成超過70%,預計6月中旬全面完工。

位於城區附近的中門寺溝是汛前急修的項目之一。據介紹,洪水中,中門寺溝大量行洪,溝道沖毀嚴重,在隨後的治理中,這裡重新修整了溝渠,重建了河底、河堤防護設施等,目前已經全部完成,溝道暢通,可以保障排水通暢。

洪水後的門頭溝區,一個個村莊都在不斷恢復和重建之中,而新一年的防汛,則是恢復重建中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在柏峪村,一座水壩被重新整理出來。劉陽介紹,2023年洪水中,這座水壩起到了關鍵作用,將柏峪村的損失降到了最低,但水壩中也留下了大量淤泥。洪水之後,村裡找來挖掘機清理了水壩中的淤泥,在2023年底之前恢復了原貌。

在下清水村後有一座花谷,許多年前,這裡原本是煤礦所在地,煤礦關停後,村裡人重新整理山谷,建成了一層層的梯田,種滿了鮮花、穀子、藜麥、向日葵等,把昔日黑水流淌、煤渣成堆的山谷打造成了鮮花之谷。洪水中,花谷受損嚴重,但仍留下了不少完好的農田,2023年秋天,這裡重整之後還曾收穫了不少洪水中餘生的莊稼。

今年,花谷還在繼續整理,村民們在這裡重新種上了蔬菜、糧食和鮮花,往日的山谷美景正在漸漸恢復,就在今年5月,這裡舉行了春耕節,一羣來自城市的孩子在地裡種下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株蔬菜、第一棵莊稼。

演練模擬險情,多的不只有物資

更多的物資在汛期前進入了一個個鎮街和村莊,門頭溝水務局數據顯示,僅在龍世源和三家店兩個區級防汛物資儲備庫,就有9大類4.3萬件防汛物資。在城區,新設置擋水板、打撈杆、膨脹沙袋等實用物資3萬餘件,提升城市內澇應對能力。

除了物資之外,人員的組織和培訓更是防汛中的重點。從5月13日起,門頭溝組織了連續5天的綜合防汛實戰演練,包括自行走凸輪排水泵車排水、打撈河道行洪阻礙物、 防汛沙袋應急擋水和提放平板閘等科目。

演練模擬了極端強降雨天氣下,道路積水、斷電、河道險情等多種情況,這些險情大多在2023年的洪水中出現過,及時應對和處理是汛情中防災減災的關鍵。

在衆多村莊裡,類似的演練也在進行。在門頭溝妙峰山鎮炭廠村,演練的村民們,從預報到決策、搶險、轉移,模擬了防汛救災的全過程。

在下清水村,演練的內容更豐富,這個曾在洪水中受災嚴重的村莊,幾乎每個村民都參與了演練,“在暴雨和洪水中保護自己、救助他人”的理念貫穿了整個演練。“經過去年的大水後,村裡人對防汛特別上心。”下清水村村支書王進生說,“不管是演練還是日常維護、巡查,都特別積極,所以今年的防汛準備比以前更充分。”

對這些村莊來說,演練其實不只有一次,每一次天氣的變化都是一次演練。在柏峪村,只要有雷雨,常備的剷車就會開到村委會,停在村委會的院子裡,以備隨時動用。在下清水村,發電機是每次都要檢查和準備的防汛裝備,村裡備了油料,暴雨之前,都要準備好啓動發電機,一旦出現斷電,隨時可以應急供電。

每天觀察雨量站,“看一看更安心”

進入汛期,每天看天氣預報成了大多數門頭溝人的習慣,而每一次天氣的變化,都牽動着許多人的生活。

進入6月,天氣更加多變,在葦子水村,高彥輝除了每天看天氣預報外,還會觀察架設在村委會的雨量站。去年之前,門頭溝區只有不到100個雨量站,且在暴雨和洪水中全部損毀,洪水後,187個行政村全部安裝了新的雨量站。

雨量站的主體是一個桶狀的設施,可以測小時雨量,通過無線傳輸,在下雨的時候,每15分鐘向後臺傳輸一次雨量數據,這原本是氣象設備,但在山洪預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雨量站其實不需要村裡維護,但高彥輝習慣去觀察一下,葦子水村原本就有雨量站,在洪水中損毀,後來又安裝了新的。今年入夏以來,京西山區一直乾旱,缺乏有效降雨,雨量站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但即便如此,高彥輝也覺得看一看更安心。

有相同習慣的還有很多人,在下清水村,每次預報有雨,處在山腳下的幾戶人家就會做好轉移的準備,不用提醒,不需要催促,“都提前說好了,村幹部會在氣象預警的時候上門提醒,但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會主動轉移,這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王進生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