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海外市場,怎能只靠低價?
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跨境電商已非新鮮事物。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跨境電子商務”一詞,到2024年,跨境電商已第十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疫情期間,跨境電商更是迎來跨越式大發展。大量中小微企業通過跨境電商把自己的產品賣向全球,還有很多傳統進出口企業,開始用跨境電商開拓自己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
但跨境電商平臺近兩年才引起外貿從業者的關注。商家要想把商品直接賣給海外消費者,通過平臺是個更快捷的方式。過往,平臺主要是外資的亞馬遜、沃爾瑪等,但近兩年,中資平臺開始崛起,讓賣家有了更多選擇。在近兩年跨境電商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資平臺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商家也有不少抱怨的聲音。在國內做電商,商家對商品的價格有決定權,賣高價賺多點,想走量就賣便宜點,只有在平臺大促的時候,纔對商家有折扣的要求。
但在多箇中資跨境電商平臺,則變成了主要由平臺定價。特別是在“全託管模式”下,平臺負責店鋪運營、倉儲、配送、退換貨、售後服務等環節,商家只需要提供貨品,備貨入倉。同時,由商家提報供貨價,平臺和商家一起決定最終銷售價。商家只需專心打磨品牌與產品,不僅降低了出海門檻,也進一步放大了商家的強項。
“全託管模式”本來是一個對各方都有利的解決辦法。但平臺爲了更多佔領海外市場,提供更多的低價商品,愈發壓低商品價格。這引發了衆多商家的不滿。事實上,更低的價格也阻斷了商家“銷售—盈利—研發更好商品”的正向發展鏈條。如果問題不解決,電商平臺可能會成爲更多低價商品的銷售渠道。大量低價商品進入海外,也可能引發所在國家的不滿。據瞭解,多個國家已經開始關注到中資平臺利用低價商品搶佔市場的問題,並可能加強監管。
我國跨境電商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國推出一系列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持續推進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也得益於我國持續推動技術、渠道、政策、服務等多方面創新。近年來,我國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參與並促進達成相關國際貿易協定,有序推進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推動形成有利於跨境電商發展的國際環境。但如果平臺企業仍然停留在依靠低價搶佔市場的階段,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前景或將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