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恆愛》在保利劇院奏響

新作主創齊聚北京

昨日,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新作《九歌·恆愛》——中國概念雙委約專場新作音樂會在保利劇院奏響。當晚,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黃屹執棒,攜手國際知名鋼琴家讓-伊夫·蒂博戴、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鬆以及二胡演奏家陸軼文,分別呈現了瑞士作曲家理查德·杜布格農的幻想曲《恆愛》和美籍華裔作曲家周龍爲二胡與管弦樂團所作的《九歌》。演出前一天,主創齊聚北京,介紹兩部作品的幕後故事。

《九歌》以二胡爲主角

《九歌》出自古代詩人屈原《楚辭》,描述古代神話中諸神與自然的故事,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2013年,作曲家周龍在廣州交響樂團終身榮譽音樂總監餘隆的倡導下,完成了爲屈原《九歌》十一篇章譜曲的大型交響史詩。十年過後,在廣州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聯合委約下,周龍於交響史詩《九歌》的基礎上改寫、創作出了二胡與樂隊協奏曲《九歌》。

周龍說,作品以交響史詩《九歌》十一篇章爲構架,以富有人聲色彩的中國傳統樂器二胡爲主角,巧妙地將原曲中的詞融入二胡如泣如歌的旋律中。

這部新作中,二胡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像是一位穿越時空的敘事者,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講述着《九歌》中的故事。“在不同的樂章當中,用多種西洋樂器跟胡琴進行對話以及相互呼應,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新穎和有意思的設計。二胡作爲中國民族弓弦樂的代表,柔美的線性旋律代表着東方美學,交響樂團則是另一種美感的西方音樂形式的呈現。在這部作品中可以說二胡和樂隊是既有共振又有對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恆愛》展現法國色彩

音樂會的另一部作品是理查德·杜布格農爲大提琴、鋼琴與管絃樂隊而作的幻想協奏曲《恆愛》,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愛神,象徵着宇宙誕生前的原始力量。因此,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首幻想協奏曲,更有着對生命、愛情和永恆主題的探索,充滿了自由與喜悅。

“《恆愛》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早在2018年就與多家機構聯合委約的作品。”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介紹說,2018年10月在澳大利亞進行世界首演,擔任世界首演獨奏的正是出演本次音樂會的蒂博戴和卡普鬆。《恆愛》的和聲通透,節奏細膩,具有濃烈法國色彩,完美契合了兩位演奏家的演奏特質。

中國音樂與世界對話

《九歌·恆愛》的演出,讓北京國際音樂節再次展現了其對音樂創作的支持、推動以及對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視。

“這兩部作品不僅是對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意義,其更大的意義在於,我們這一代人在音樂史上的貢獻。”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表示,“將中國最重要的作曲家推薦到全世界,展示中國最美好的文化和歷史,中國音樂和世界的對話已經跨出了巨大的一步。我們更加高興地看到一代代的傳承,新一代的音樂人在將中國音樂推上世界的舞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本報記者田婉婷

攝影/本報記者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