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將改革 藥物開「長效」、有條件開放家屬侵入性處置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爲促成在地安老目標,未來將整合整個社區的資源,導入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輔助。由於醫護人員無法經常上門,藥物的開立將以長效爲主,也開放家屬、照服員在訓練後,執行侵入性處置。(中時資料照)
臺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破2成,對醫療照護是極大的挑戰。面對人力不足、人口老化,健保署將推動居家醫療改革,從行動不便的慢性病、急性的感染症,到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通通在宅執行。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爲促成在地安老目標,未來將整合整個社區的資源,導入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輔助。由於醫護人員無法經常上門,藥物的開立將以長效爲主,也開放家屬、照服員在訓練後,執行侵入性處置。
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的未來將朝2方向發展,1是讓患者的「全程」都能在宅照護,從行動不便時的慢性病,到急症的照護,到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都整合在宅執行,這是健保署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完成的。第2,要導入科技,透過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以及健保的雲端系統,讓患者在宅也能得到如同醫院、機構的照護。
對於居家醫療改革要如何執行,石崇良提出幾個重點,首先是以團隊方式,比照都蘭診所模式,結合整個社區的資源。除了醫護,也有營養師、衛教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等,亦連結長照資源,必要時也要有後送的醫院。
其次,石崇良表示,要透過工具的輔助,讓在宅的照護也能像在醫院。高齡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失智症,這些患者對陌生環境很排斥,會造成就醫障礙,在熟悉的環境最適合,但需要有配套,可以透過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遠距監測,讓家屬共同協助。
此外,健保署也將同步調整支付給付條件。石崇良說,每個患者的人生歷程不同,需要在宅照顧的頻率、強度不同,需要導入的資源不同,需要檢討給付方式,讓他更有彈性。另爲減少醫護人員往返,藥物的開立將以「長效」爲主,使用半衰期較長的藥品,也要讓特殊管制的藥品同時並進,儘可能讓醫院能做的事,在宅也能執行,健保署將逐步進行鬆綁。
基於患者安全的考量,目前許多侵入性處置都得由專業人員執行,但隨着長照需求越來越高,一些臥牀的患者需要經常抽痰,鼻胃管也可能滑脫。石崇良也預告,將有條件開放家屬、照服員來執行,若非常熟悉、經過訓練,可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護理師知道,這也許是可行的方向。
都蘭診所所長餘尚儒說,面對護理人力短缺,未來居家醫療的患者不可能經常有專人上門。日本很早就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因此允許家屬進行侵入性處置,但未開放照服員執行。臺灣目前對侵入性處置仍有許多限制,只能由專業人員進行,以照服員爲例,抽痰也只能抽咽喉以上,咽喉以下則不行。
餘尚儒認爲,侵入性處置的開放應以能力爲主要考量,而不是資格。養成一名專業人員需要很長的時間,特別在偏鄉,根本找不到人,因此只要受過訓練,能確保患者的安全,就應開放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