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 有哪些新技術已經涌現?|行業觀察

《科創板日報》12月7日訊(特約記者 高青)癌症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由於中國人口基數較大,癌症新發和死亡人數遠超世界其他國家。

國家衛健委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爲482.47萬人,死亡病例爲257.42萬人,均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肺癌在男、女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順位中均位居首位。

近日落幕的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多位來自抗腫瘤領域藥物研發的專家、產業從業者對國內抗腫瘤藥物展開了交流,旨在推動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深度融合與產業化進程,提升臨牀試驗的質量與效率,爲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近年來,中國腫瘤新藥研發飛速發展,創新藥臨牀研究更是逐步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抗腫瘤藥也是全球最受關注,最“卷”的賽道之一。

中山大學教授鄭利民教授表示,儘管PD-1/PD-L1抑制劑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療效侷限,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免疫檢查點。他並指出,備受行業關注的CAR-T細胞治療在實體腫瘤中的效果目前同樣受限,主要受腫瘤微環境複雜性的制約,未來免疫治療的關鍵是調控免疫微環境,發現新的靶點,提升免疫細胞的抗腫瘤能力。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李子明教授則深入探討了基因檢測在驅動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精準診療中的應用,強調了EGFR、ALK、ROS1等靶點的檢測及相應靶向藥物的臨牀進展。他指出,基因檢測已成爲肺癌精準治療的關鍵,尤其在早期和晚期患者中。

李子明提到,NGS技術將成爲未來的主流,但其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療需求。隨着新靶點和生物標誌物的不斷髮現,精準診療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潛力,但如何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和靶向藥物仍是臨牀中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專注於臨牀研發中的新技術和新方案,“人工智能”同樣成爲被頻頻提起的關鍵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馬駿在報告中重點講解了人工智能在放射治療中的應用。通過AI深度學習,馬駿團隊成功將鼻咽癌的放射治療勾畫從人工操作引入智能化時代,顯著提升了治療的精準度、同質化水平和效率。

同時該團隊基於中國本土的臨牀數據,制定了鼻咽癌的臨牀分期標準,進一步提升了國內患者的診療水平。在增效治療方面,馬駿介紹瞭如何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增強T細胞抗腫瘤活性,開發新型治療方案。馬駿強調,科研與臨牀進展的推動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培養,團隊通過人才與項目的相互促進,不僅加速了創新研究,也爲未來醫學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博醫療集團副總裁、上海高博腫瘤醫院執行院長馮晨則在發言中介紹了高博醫療集團的研究型醫院模式及其創新實踐。

據馮晨介紹,集團依託高瓴資本投資,致力於推動臨牀轉化和臨牀研究服務,建設了多個以臨牀需求爲導向的醫院,專注於提供高效的臨牀試驗平臺。高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實驗設計與數據管理效率,縮短項目執行週期,同時建立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聯盟,推動技術平臺與新靶點的開發。

馮晨強調,研究型醫院的發展將促進醫藥研發與臨牀診療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

啓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樑頴宇在藥促會現場分享了一個故事,2003年,樑頴宇因遠房叔叔患癌,在內地卻無法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而深受觸動,她開始思考如何將全球領先的藥品和醫療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在當時,中國的腫瘤治療領域幾乎空白,創新藥物嚴重匱乏,2003-2006年間,樑頴宇作爲連續創業者開始在中國創辦與癌症藥品和醫療器械相關的企業,致力於爲中國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

在抗癌藥物新技術和新療法不斷涌現的今天,國內臨牀抗癌治療賽道已經進入了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