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國際航班恢復“滿血”難,政協委員建言如何疏解“堵點”

春節以來, 2月12日至18日,中外航空公司執行國際定期客運航班5389班(每個往返記爲1班),恢復至疫情前70.7%。

這是民航局公開披露的國際航班恢復的最新數據。

2023年疫情管控放開後,民航市場迅速恢復,國內航空市場已經超過了疫情前的2019年,然而,國際航班的恢復至今未能“滿血”。

對於已經到來的2024年,民航局對國際航班的恢復目標依然謹慎,民航工作會議上定下的目標是:到2024年底每週達6000班左右,恢復至疫情前約80%。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如何讓國際航班更快恢復,也是不少來自民航業的代表和委員們關心的議題,有幾家來自航空公司的政協委員,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國際航班恢復難在哪兒

“從旅客運輸量來看,2023年民航全行業完成地區及國際旅客運輸量約爲0.36億人次,僅爲2019年同期的42%。在國際航班運力供給方面,從年初的10%持續增長到年底的60%,與2019年相比整體恢復只有37.5%。”全國政協委員,吉祥航空董事長王均金用2023年的數據,指出國際航班在旅客數、運力供給的恢復都有待提升。

民航業內人士唐朝分析,過去一年國際航班的恢復大致可以分爲兩個階段,制約兩個階段恢復的因素是不同的。

第一個階段是1-7月份,航班恢復率從不到10%增長至45%,以月均6個百分點的恢復率快速增長。這個階段的國際航班恢復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供給端的因素。

當時,不少航司人士就對記者透露,由於疫情期間大量國際航班停運,不少國家的航司和機場進行了裁員,包括日韓等國家目前都在加緊重新召回相關工作人員,而能夠召回有經驗的工作人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已經選擇了其他職業,不想再回航空業,招聘新人的話則需要時間進行培訓。

“第二個階段是8-12月份,雖然我國高度重視國際航班恢復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密集出臺多項促進國際航班恢復的便利政策,但是國際航班恢復率只是從47%提升到55.8%,而月均增長率僅有2.2個百分點,比前一個階段低了3.8個百分點。”唐朝指出,這時候,航班恢復的驅動邏輯變化了,由供給驅動轉變爲需求驅動,市場需求不足成爲國際航班恢復緩慢的最大制約因素。

去年下半年,一些國際航班雖然恢復起來,但在運營中發現市場需求難以支撐,只能被迫取消航班。比如由於預計客流量嚴重不足,大韓航空就從8月初至10月末暫停了金浦-北京、金浦-廈門兩條航線的航班。11、12兩個月,10家中國航空公司取消了近9000箇中泰航班。

對於國際民航市場的需求不足,唐朝認爲出入境的旅客有不同的原因,比如入境旅客中的外國旅客,面臨到中國旅行不便等問題,包括簽證費用較高、簽證預約麻煩手續煩瑣、護照與電子支付的匹配、外國人在國內只能住宿專門的星級酒店等。

出境旅客則主要是國內旅客,疫情放開後更多還是優先在國內旅遊,由於國際航班還沒有滿血恢復,國外酒店和當地物價也因爲高通脹等大幅提高,導致國際旅遊的支付成本也比疫情前要高,同時,人民幣總體處於貶值態勢,也削弱了國內旅客的旅遊消費能力。

加快恢復還能做什麼

據記者瞭解,爲了緩解出入境面臨的一些限制因素,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先後出臺了十多項便利措施,包括免籤政策、簡化簽證流程材料、降低收費、擴大出境團隊旅遊國家名單等,以促進國際出行需求的復甦。

“令人欣喜的是,根據文旅部的數據,在持續優化包括入境旅客支付服務在內各項便利措施、多國宣佈對我國公民免籤並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的大背景下,我國出入境旅遊整體規模正有序恢復。”王均金告訴記者,今年春運期間,我國出境遊旅客人數約360萬人次,入境我國遊旅客約323萬人次,出行消費正在成爲經濟新的增長點。

不過,王均金也指出,目前仍有限制國際航班迅速恢復的一些因素存在。比如我國主要的航空樞紐在國際通航點的數量上,相對歐美日韓主要樞紐還存在不足。“遠程航線同質化突出,以中德、中美航線爲例,國內航司主要運力都集中在法蘭克福、紐約、洛杉磯等主流航線,而在雙邊航線航權量已用盡的情況下,作爲國際樞紐機場卻無法新增一些差異化增量市場航線來完善國際樞紐網絡。”

在今年兩會期間,王均金提交的其中一個提案,就與恢復國際航線有關。在提案中,他建議加大航權儲備,對於目前恢復較好的歐洲、亞洲市場,特別是北京、上海至歐洲、日本、韓國主要樞紐機場的航權,可以進一步擴大。

同時,王均金還建議從兩國雙邊協議到實際航權分配過程中,將航線資源向北上廣樞紐集中,並鼓勵民營主基地航司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作爲國際樞紐的有益補充,拓展樞紐機場的航線網絡通達性,實現的差異化競爭。“例如,可以利用成本優勢參與打造至杜塞爾多夫、柏林、華盛頓、休斯頓等遠程航線的空白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樞紐的廣度和寬度。”

如何疏解入境遊“堵點”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則從疏解入境遊“堵點”,增加入境旅客方面,提出了相關的提案。

“從對入境遊客反饋及我們的調研看,當前我國發展入境遊的主要‘堵點’,已從原來的簽證、支付等便利性問題,轉變爲友好的國家形象問題。”王煜告訴記者,不久前,文旅部 “你好中國”對外旅遊品牌標識的系列宣傳頻頻在海外亮相,建議在“你好!中國”系列推廣活動基礎上,形成更進一步系統性、延續性的推進方案,由國務院牽頭,外交部主辦,中宣部、文旅部協辦,共商相關部門制定《2035“友好中國”國家形象營銷計劃》。

同時,王煜也建議進一步完善外宣模式,自主和外包多渠道改善對外營銷效果。“除自主宣傳外,更要積極用好目標市場本地的專業營銷能力,以當地人視角和文化背景,用當地民衆易於理解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來增強營銷效果和可信度。比如某國產品牌汽車出海,通過國外經銷商承接營銷工作,國外營銷團隊直擊該國用戶‘痛點’,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此外,王煜還建議做好外籍人士的“引、安、留”等服務工作。“通過舉辦各類全球性活動、展覽,有效拓展中國品牌和吸引各國來賓,更多吸引外資企業,更好吸引外籍員工留居,從而通過這些人自發和他們的母國親友宣傳中國,吸引他們的親友來中國,這部分人羣也是入境旅遊的重要客源。”

對於如何促進出入境旅遊的增長,王均金也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提升入境簽證的便利性,在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加大對新開加密國際航線的財政支持力度;從使館、政府、行業多方面加大對境外機場保障資源、簽證政策、簽證審批的協調溝通,減少不利因素;增強機場、海關、邊檢等相關單位國際航班保障協作,重點提升國際夜航保障能力和中轉保障效率,降低國際航班運營成本、便利旅客中轉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