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的終級打開方式!別再吹它是高考yyds

高考結束一個多月了,還有讀者在後臺催我們寫寫《覺醒年代》……

之所以今天才交作業,一個是認真追劇需要時間,再者想給大家一些緩衝來思考:它“押中作文題”並不意外,那些金句也只是表象。說這部劇是寫作文“yyds”,實在是有些小看它了。

除了無限貼合百年華誕的主旋律之外,《覺醒年代》的魅力到底是什麼?

我個人認爲,這是一部涵蓋了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甚至哲學的中國近代史百科全書。每一集的情節、畫面、臺詞都暗含着“大語文”知識點。

篇幅所限,這裡只以前15集(共43集)爲例,分享一下如何跟着劇情“劃重點”。

第一集:陳獨秀見李大釗

1915年是怎樣的一年呢?

國外:德軍和俄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鏖戰八個月;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學;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是羅曼·羅蘭;這一年,美國首次實現了橫貫大陸的無線電電話通話。

國內:二次革命、反帝反封建、北洋政府、二十一條

幾個耐人尋味的鏡頭語言——

殘破的城牆:社會現狀、殘破不堪

駱駝商隊:注意細節,這裡的駱駝是徽駱駝。

徽駱駝精神是一個時代的羣像。歷史上的徽商異軍突起,稱雄明清商界數百年,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輝煌,鑄就了徽州人創新創業、艱苦奮鬥、久久爲功的精神內核。祖籍徽州的一代文豪胡適先生,將之形象地稱爲徽駱駝精神,多次手書“我們是徽駱駝”、“努力做徽駱駝”。徽駱駝精神由此傳揚海內外。

旗人女子:暗示複雜混亂的時代,雖然辛亥革命建立民國,封建殘骸尚存,落後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共存

車轍:暗示當時的道路已經不合適了,需要一條新道路才能救中國。

黃昏的故宮:風景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外表富麗堂皇,實質是帝國末日。

不中不西的配搭+鼎:鼎,國之重器,也表明袁世凱有稱帝之心。

對聯:“東土多賢能識大體,西窗共話暢曉戎韜”。意思是中國多賢能志士且識大體顧大局,聚八方英才研究明白軍事韜略。強大軍事力量,抵禦外寇的侵略。而袁世凱和兩位大臣確是在商量着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這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白事+紅事+照相的外國人+軍隊+雜耍 :暗示着世風就像一鍋大雜燴,宗教迷信、三書六禮爲代表的封建糟粕,並沒有因爲辛亥革命而消亡。

場景1:陳李相見

從出場形象看人物性格——

李大釗:日本的校園裡,在學生中間激情演講,表現出他忠厚、正直、富有激情,不怕犧牲的性格。

陳獨秀:“流浪漢”的妝束,一方面說明他當時流亡者的身份,一方面也表現他不拘小節的個性。

李大釗贈送陳獨秀衣服。典故源自詩經 秦風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場景2:早稻田大學

救亡之策大辯論:保皇黨、君主立憲、共和、康有爲,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知識點1:爲什麼那麼多人去日本留學?

清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不但被歐洲列強欺負,連鄰近的日本都敢和清朝叫板。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人把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打得全軍覆沒。清朝統治者大受刺激,於是官派留學生赴日深造。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思想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的先聲。

知識點2:庚子賠款與留學生的關係

《辛丑條約》第六條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爲1902年至1940年,年息4釐,本息合計爲9億8千萬兩,是爲“庚子賠款”。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爲中國教育文化基金。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爲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

當時爲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裡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

中美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遊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爲遊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衚衕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

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場景3:兩處欺壓場景

1:上海法租界碼頭,窮苦百姓被自己人欺壓,老頭摔倒被打,外國警察不管

2:船上的中國人被外國人欺壓

兩處場景的對比寫出了當時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內受國內當權派的欺壓,在外受外國列強的欺辱。

全憑血性不能救中國,單靠勇氣和流血犧牲的政治革命是不能救中國的。

場景4:陳延年碗裡的螞蟻

延年小心粘出,放生於草叢中。螞蟻也可稱爲螻蟻,也可寓意於最廣大的最底層的勞苦大衆。陳延年是百年前優秀青年學子的代表,他放生螻蟻,嘴咬糙餅,面露微笑,有着青年學子關心和愛護勞苦大衆的寓意。

第二集:陳獨秀回國探索新道路

場景1:雨中回家

陳獨秀回家時下着大雨,代表國內環境惡劣,國家風雨飄搖,革命道路充滿險阻。

爲什麼不打傘?對於一個革命者,這些困難不算什麼,體現了勇往直前的勇氣。

陳獨秀跟高君曼的談話,寫出了革命先驅的生活不易,條件艱苦。

批判性思維,反孔孟的三綱,並不反孔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場景2:父子恩怨

陳獨秀談中國改革之路,三千年之大變局,三千年之大強敵,何爲變局?何爲強敵?強敵不光是在武力上,而是制度上,思想上。首先要改變思想,造就一代新人;提出創辦《新青年》的想法。

陳延年一邊幫廚一邊仔細聆聽院中高談闊論。他對父親的感情有埋怨也有崇拜。

兄弟倆往菜裡放青蛙,諷刺陳獨秀就像這隻青蛙一樣,是隻會誇誇奇談的僞君子。

陳延年痛斥陳獨秀貪生怕死,不忠不孝。旁人爲陳獨秀辯白,陳獨秀一句話沒說,把青蛙扔到水池中,平靜的水面激起水花,暗示着新思想也必將把中國這潭死水激起千層浪,青蛙已不是井底之蛙。

第三集: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

場景1:一場大雨裡的細節描寫

乞丐在雨中撿地上的食物:最底層的人民

犄角上掛着酒罈子的黑色水牛被牽着走:貧農的寫照,酒不是水牛的,地不是農民的。

高頭大馬士兵橫衝直撞:軍閥割據,魚肉百姓

小販的魚扣在街上:城市小商販,生存岌岌可危

閣樓上的女眷:城市有產階級,看客心態

擡手遮雨,迎風破浪:不畏艱險,毅然前行,道路是曲折的,艱險的。腋下油紙包裡就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汽車裡吃三明治的少爺:有錢人家的少爺無動於衷享受着舶來的食物,與哭泣的等着被賣的小女孩形成強烈對比。

盲人的柺杖:摸索中前進,盲人瞎馬,見李大釗《論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

魚缸裡的金魚:暗示逃不出來的困境

一場雨淋出了世間百態。一條街道囊括了整個中國現狀。

青年毛澤東迎雨奔跑,踏水而來,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泥濘污濁,但是被他一腳踏開。冒雨前行,象徵着不畏艱險、毅然無懼,同時也意味着道路曲折、崎嶇。不過此時的毛澤東,顯然已經找到了踏開這一溝雨水,迎擊這一場風雨的辦法,那就是他夾着的青年雜誌。

場景2:胡適提議文學改良(人物簡介)

《文學改良芻議》:

吾以爲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場景3:李大釗寫下《青春》、提出“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

《青春》節選: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

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

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

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出自《每週評論》第24號,一九一九年六月一日。全文略。

場景4:陳延年接觸互助論

互助論是爲了駁斥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略汰。

《互助論》是無政府主義的主要活動家和理論家克魯泡特金在1902年發表的一部代表作。全書共分八章。它是克魯泡特金用無政府主義觀點寫成的一部社會發展史,他認爲人類依靠互助的本能,就能夠建立和諧的社會生活,毋須藉助權威和強制;而沒有權威和強制的社會較之有國家和權力支配的社會,更能保障人的自由、更完善、更理想和富有生命力。

第四集:李大釗回國

場景1:李大釗救助工人、拒絕當官

李大釗剛回北京就見到了中國的腐朽和沒落,工人生活苦不堪言,人活得還不如畜生。

場景2:陳氏兄弟拾金不昧

場景3:蔡元培出場(人物簡介)

第五集:蔡元培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出山

場景1:“雅俗共賞”

俗文化:陳獨秀吃火鍋:到底怎麼纔是正確吃火鍋的方式?

雅文化:陳獨秀雪中會友,有雪、梅、琴、知音

士人,古時指讀書人,亦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周旋於道與王之間。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國纔有的一種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羣體。

場景2:北大教授的工資

蔡元培請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開出每月300大洋的工資,這工資高不高?

1917年聖約翰大學的學生曾對曹家渡工人聚居區做過一個社會調查。得出了以下結論:“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須15元”;“常見男工謀10元,女子做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魯迅先生寫過,在當時4個人,東來順一頓火鍋,1塊大洋,有酒有肉。一個四人餐火鍋,200到300元。

所以,一塊大洋相當於差不多200~300元人民幣左右。由此推算出——

蔡元培——校長——600大洋——12~18萬元

陳獨秀——文科學長——300大洋——6~9萬元

胡適——一級教授——280大洋——5.5~9萬元

周作人——三級教授——240大洋——4.8~7萬元

毛澤東——圖書館兼職管理員——8元——2000元左右

李大釗——圖書館主任——120大洋——2~3萬元

1917、1918年間,北大本科一年的學費是30元、宿費15元、膳費24元,總共是69大洋。合計15000~20000元人民幣。

第六集:蔡元培就職北大演說

全文略。

總結:一是抱定宗旨(爲什麼讀書);二是砥礪德行(修身);三是敬愛師友。明確求學目的及辦學宗旨,望學子們以身作則,匡正流俗,爲天下人之道德楷模。勉勵學子尊敬師長,團結友愛,實爲良好社會風氣之必要。極富針對性,有着匡正時弊的重要意義。

用典:《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七層含義: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也是“格物致知”的由來: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第七集:教育改革

知識點1:“百家爭鳴”

民國初期和春秋戰國時期都出現了很多文化名人,這兩個時期的文化盛世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出現原因基本相同:國家分裂,沒有統一的政權。周王朝式微,諸侯國林立。各諸侯國的國君爲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而民國初期,軍閥割據,政府沒有時間管控教育和思想。

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學派是原創的,而民國時期大多是把西方的各種理論引入中國。

知識點2:新文化和舊文化的關係

辯證的看問題,一分爲二,對立統一

新舊文化碰撞,新文化對舊文化不是決裂,文化是不能割斷的,新文化只能在舊文化的襁褓中成長,對舊文化揚棄和革新。不能一刀切,清一色。

知識點3:兼容幷包,思想自由

這是蔡元培的辦學方針。一方面他聘請了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沈伊默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一方面北大教師中又包括了一些學術上有造詣但政治上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等。他認爲大學就是“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此大學之所以爲大也”。

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習慣專制、好同惡異的社會裡,蔡先生這種容納異己的民主作風,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開創了一代新風。他的北大是兼容幷包的北大,各種思想、各種聲音都可以並存,是一個多元、開放、寬容、民主的大學,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蔡元培先生重塑了北大,也重塑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第八集:魯迅出場

場景1:教授選任標準

德才兼備,德重要還是才重要?

《資治通鑑》: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予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

場景2:鴛鴦蝴蝶派

中國近代小說流派,始於20世紀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

場景3:魯迅出場的隱喻

行刑的場面。整體環境與魯迅的小說《示衆》中的“首善之區”有些相似。

《示衆》講述了大街上一個犯人被示衆的場景,期間出現了各色人圍觀。“看客心態”是中國傳統社會給中國人一筆巨大的“遺產”,是中國國民最普遍的心態之一,是魯迅對中國國民劣根性一次偉大的發現和深刻的概括。

正因爲看客心態是國民劣根性的淵源,所以它的發現不僅使魯迅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第一要著”是國民精神的改變,而且直接促成了魯迅棄醫從文。

其中一個人對着犯人大喊:“爺們兒,別害怕,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則致敬了《阿Q正傳》。“此賊盜竊數目巨大”也致敬了阿Q被誣陷爲“那一晚打劫趙家的一夥人”。

接着的幾個人爭搶人血饅頭的鏡頭致敬了小說《藥》。

場景4:長辮子人說“刀不如戊戌年間的快了”

意思是:戊戌變法殺的也是革命黨,同時表明還有些人想恢復帝制,爲張勳復辟做鋪墊。

知識點:魯迅人物簡介、幾大代表作、戊戌變法、張勳復辟

第九、十集:胡適北大報到、李大釗體察民情

場景1:胡適回國

陳獨秀上海接胡適,沒有接到。陳獨秀沒見過胡適,只讀過文章,幾封書信交往就視爲知己,比作伯牙子期,也說明陳獨秀這個人熱情、無拘無束的性格。

場景2:魯迅設計北大校徽

北大校徽的意義

場景3:李大釗體察民情

要想根本上改造中國,不能照搬西方制度,除了思想啓蒙,還要傾聽大衆的呼聲,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新道路

第十一集:蔡元培批評辜鴻銘

場景1:李大釗考察社會

路上看到迎親的隊伍,新娘在哭,代表社會對婦女的壓迫:包辦婚姻,童養媳、女人裹小腳

場景2:辜鴻銘講座

“辮子論”,全文略。辜鴻銘所講的,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心態。

辜鴻銘簡介:讓世界放眼看中國的國學第一人,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

李大釗:“愚以爲中國二千五百餘年文化中,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於二十世紀之世界。

第十二集:初見分歧

知識點: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有什麼不同?

魯迅曾這樣樣評價陳獨秀和胡適: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着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着提防。

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着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着頭想一想。

陳獨秀對李大釗的評價:見識超人、俠肝義膽的慷慨悲壯之士。源出唐朝韓愈《送董邵南序》開篇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胡適說,陳獨秀提出的“二十年不講政治,只推行文化運動和思想啓蒙”,正合他的理念,願一生追隨陳獨秀。

胡適與李大釗見面後,多次在不同場合進行辯論,李大釗強調新文化運動要講政治;而胡適則強調新文化運動不講政治。

胡適與李大釗的爭論,不是講不講政治的問題,而是政治傾向的問題。

新文化不會離開政治而孤立存在。事實上,新文化運動本身就是對舊文化時代的抨擊和擯棄,也是對封建王朝的抨擊和摒棄。

胡適與李大釗必然要分道揚鑣:胡適從小就漂洋過海,前往美國讀書,接受的完全是西化了的教育;而李大釗卻一直深入江南一線,體察民情,瞭解疾苦。

所以,在以後的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偏向於一種他所見到的美國式的民主生活狀態的宣揚。而李大釗則更傾向於鼓動“喚醒沉睡的民衆”,鼓勵他們拿起手中武器,爲新生活而改變現狀。

說白了,胡適的新文化,更多層次的是理論上、緩和式、隱晦式的說教,而李大釗則提倡實踐式、激進式、立竿見影式的爭鬥。

最終的結果是,李大釗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更多的是喚醒勞苦民衆鬥爭的運動,而胡適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則鼓勵全民開創西方式的民主運動。

第十三集:外交談判

場景1:談判論點

中方:胡適詳盡地描述克德萊的表現,聲明北大是按照校規對他進行解聘,不屬於外交問題。

英方:克德萊是英國公民,且其是與教育部簽署合同,北大無權解聘。

中方:繼續拿出文件和規定進行反駁

英方:文件簽署太過簡單,英國不會隨意毀約解聘教授。

中方:辜鴻銘細數國外大學曾有過的開除外籍教授的先例,駁斥英國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論調。

英方:以戰爭威脅,警告要正視現實、承擔後果,蔡元培校長可能當不了了。

中方:陳獨秀站起明確表示北大的態度是不屈從權勢。

場景2:約稿周樹人

魯迅指出新青年雜誌的三大問題——

1、提倡白話文,自己卻用文言文

2、沒有白話文的喜聞樂見的作品

3、寫的全是大道理,沒有形象思維的作品,不能觸碰到人們的靈魂

第十四集:李大釗接濟百姓

場景1:李大釗與工人過年

關心勞苦大衆,在工人中普及列寧主義,"平民主義"或"平民政治"。注意,該場景中有個小女孩說:“你就是那個大鬍子。”雙關語,確實是大鬍子。也暗指李大釗就是中國的列寧,是中國無產階級工人革命的先驅。

第十五集:新舊擂臺戰

場景1:北大讀書會成立

場景2:湖南新民學會成立

場景3:復古派和革新派打擂臺

場景4:錢玄同提出要廢除漢字

知識點1:漢字發展的幾個階段

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最簡單。

《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文中曾經對此進行過解釋:“因爲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事實上,在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魯迅先生已經不止一次提及過漢字的弊病。諸如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爲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爲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舊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又飽受着西方列強導彈欺凌。想要在文化上救中國人,必然要解決國人文盲的這個問題。

普及教育最大的障礙便是漢字的複雜。作爲繁體字的漢字,不僅難以看懂,寫起來也十分有難度,這自然就大大提高了普及教育的難度。於是魯迅和諸多文學大家纔會提出廢除方塊字,以便讓中國人學習文化,儘早改變貧困交加的社會局面。

最終,廢除漢字的方案也沒有通過。不過在魯迅先生提出放棄漢字之時,漢字的簡化也提上了日程。

知識點2:錢玄同人物簡介

兒子錢三強是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玄同在國語運動中的建樹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定國音常用字彙(歷時10年,合計12220字)。

2、創建以白話文編輯的國語教科書。

3、起草《第一批簡體字表》(計2300餘字)。

4、擬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好了,思路進一步發散,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做橫向的延伸:與《覺醒年代》同一時期,國外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呢?

歐洲17-18世紀的思想啓蒙運動,以法國爲中心,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爲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一個最深遠的影響就是掀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啓蒙運動代表人物:

伏爾泰——自由和平等、“法蘭西思想之王”

盧梭——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論法的精神》

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牛頓——萬有引力

……

順着這條時間線繼續捋,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的到來、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北洋軍閥史……很自然地就能回到《覺醒年代》裡“新文化運動”這條線上來。

除此之外,《覺醒年代》也是一部藝術品。以車轍、長城做爲歷史時間文化的特別符號,根據棗樹、沙塵等寫意畫的方法傳遞歷史之韻。單單是第一個鏡頭裡的長城、牌樓、枯樹、窮苦大衆,以及舞臺追光的效果,就已經交代出了核心線索——

在那個黑暗的中國社會,有一些人自帶光芒,們給黑白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的考點,卻是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