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湖南人佔領深圳?
深圳無人機燈光秀。(藍孝威攝)
看着深圳到處都是的湘菜館,聽着耳邊穿透力極強的塑普。恍惚之中,不禁讓人感嘆,這是深圳,還是湖南?
2019年,深圳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的調查數據顯示,非戶籍人口中的30.6%來自廣東省內,13.9%來自湖南,居第二位,湖北則以9.6%,居第三位。
深圳,湖南人的「耶路撒冷」?
至於已經落戶深圳的湖南人呢?又有根據公租房排隊者籍貫來源的相關統計,差不多也是類似比例。
如此算來,深圳街頭每10個人裡差不多就有1.5個的湖南人,也就是245萬人。
深圳,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湖南人?
●人口多唄,離得近唄,能去的只剩廣東
還能有啥原因?
廣東與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廣西五省區相鄰。爲什麼偏偏流入深圳的人口是湖南人最多,答案其實太簡單了。
這五個省區之中,湖南省人口第一,6600萬,超過第二名廣西人口約1600萬。
再具體分析每個省區,福建人口4000萬出頭,省內又有福州、泉州、廈門、莆田這些民營企業高度發達的城市,自身人口已足夠被消化。
大陸廣東深圳全市2023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首破1兆元人民幣。圖爲深圳市區夜景。(新華社資料照片)
再加上福建人持有的是傳統的經商觀念,而不是打工觀念,福建和廣東在經商關係上又屬於競爭關係,雖然兩者之間因爲產業以及商務等原因來往較多,但並不構成大規模人口遷徙的條件。退一步講,即使打工,觀念上自然也是優先海外,而不是廣東。
再說江西,江西的情況非常特殊,其北部與長三角相近,東南方向通福建,南部纔是通珠三角。同時具備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大方向的流動條件,尤其是贛北的流動方向幾乎都是長三角。再加上整個省的人口並不算多,自然去廣東的人數不如湖南。
至於廣西,廣西和廣東的聯繫非常密切,深圳自然也是廣西人來粵的優先考慮之地。然而廣西的人口爲5000萬出頭,比湖南少得多,而且在廣東分佈較均勻,但廣西依然憑藉着巨量的人口基數,常年排在來深省外人口的前幾名。
海南的人口只有1000萬出頭,由於人少以及政策優勢,海南人基本是不需要出省打工的。
反觀湖南,首先是人多。其次,湖南省內的產業發展,並沒有像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強勁。這就直接造成了人口外溢。
那麼在外溢的方向上,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除了廣東,它還能選哪?尤其是靠廣東近的湘南,基本上都往廣東跑了。
(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
至於非廣東鄰省的湖北,爲什麼也會出現在流入深圳人口的排行榜前幾名?其原因也與湖南較爲類似。
湖北本身就有5800萬人口,產業發展情況與湖南較爲類似。人口外溢方向的選擇上,距離湖北較近的發達經濟區有兩個,一個長三角,一個珠三角。
當距離差不多的情況下,交通線也差不多的情況下,哪裡更能搞到錢,當然就去哪裡,自然流入珠三角的人口就多。
(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
開局一張圖,選擇你的打工之地。(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
●哪些湖南人,去了深圳?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廣東省的湖南戶籍常住人口以511.6萬人佔據全國第二,僅次於廣西。
根據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2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在外省務工的湖南農民工中,前往廣東省的人佔比最多,爲542.1萬人。
常住人口指的是實際經常居住在某地區半年以上的人口,因此流動性較強的農民工羣體可能較少計入其中,但二者數目相近,從側面說明:在廣東省的湖南人,很多都是農民工。
很顯然,其中許多人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來到深圳,進入工地、工廠和餐館,成爲特區的第一批建設者,也是深圳經濟發展奇蹟的造就者之一。
隨着城市產業的升級和更新換代,前來深圳工作的新時代湖南人不僅來自農村,也來自城鎮,從事的職業更是千差萬別。但自始至終,打工人選擇一座城市的理由總是樸素的。
除此之外,依靠親緣關係網絡選擇目的地,獲取最初資本,學習和分享謀生技巧,形成了連鎖遷移現象。老鄉不僅帶老鄉謀生,還爲後者提供基礎服務,由此進一步推動來深者增多。
當然,來到深圳掘金的不只是打工人,也有商人和企業家。
《春天的故事》一書記錄道:20世紀90年代,湖南的外貿商品有近一半經深圳出口;10萬湖南勞力在深圳,每年至少要賺回2億元工資;湖南省先後投資2.5億元,在深圳興辦126家工貿企業,這些企業返回的利潤超過5000多萬元,在深圳轉化爲再投資的利潤7000多萬元;攸縣湖南人的「的哥」事業,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興起,順帶發展爲開小超市、搞基建、做餐飲的各類產業。
人們還津津樂道於華大基因汪健、微信之父張小龍、金蝶科技徐少春、匯川技術朱興明等湘籍企業家的創業故事和創富神話:他們懷揣夢想,在轟轟烈烈改革開放的90年代初期來到深圳這片熱土,迅速積累財富,登上各種各樣的全球富豪榜單。
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湖南TOP5。(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都接受了全國乃至國際性的高等教育,是當年的天之驕子,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的時期,就已經走上了智力密集型創業的道路。
●「佔領」?一種感覺上的「佔領」!
湘菜的火爆,滿足的是打工人的味蕾,借的也是打工大潮的東風。
遍地開花的正宗湘菜館子,讓許多人覺得來深245萬湖南人的這個數字還是太保守了,有人認爲是400萬的,甚至還有800萬的。誠然,因爲深圳多年以前就已經表示過實際管理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以上猜測有一定道理。
但從比例上來看,此地依然還是以由潮汕人和客家人做代表的廣東省內人士爲主,湖南鄰省湖北的人數同樣衆多。爲什麼,最後偏偏造成了「湖南人佔領深圳」這個尤其出圈的現象?
這是因爲「佔領」是一種綜合的主觀印象,不僅來源於人口絕對數量,還來自湖南人本身的鮮明性格、口音和口味所帶來的氛圍感,更何況其中又有不少低調的湖北人因爲相似的飲食習俗被誤認爲湖南人了。
有一說一,湘菜館作爲深圳最有湖南氛圍感的地方,的確佔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根據某2022年的數據,深圳湘菜門店數量爲7827家,超過了7688家的川菜館和6892家的粵菜館。
深圳的省外人口占比中,除排在首位的湖南外,依次分別是湖北、廣西、四川、江西等地。深圳餐飲如今形成湘、川、粵菜三分天下,辣味佔據主導地位的江湖局面,是這些無辣不歡的省市人民一頓一頓吃出來的。
深圳是一座兩面城市:既有金融業、高新技術行業的高新從業人員,又有駐紮工廠、工地的流動打工人。工資收入前10%和後10%人羣之間月均差距超過2萬元(人民幣,下同),人均社會平均工資雖然過萬,薪資中位數卻不足6000元。
好吃不貴,口味火辣,上菜神速,湘菜俘虜了打工人的胃,把深圳變成了除了長沙以外湘菜最多的城市。再以深圳爲據點,在2023年跑出了全國領先的淨增長率。
依託長沙這座「網紅」城市的影視文化和食品產業,走出了「文和友」、「茶顏悅色」、「三頓半」等擅長品牌建設和營銷的新消費品牌。成功的經驗再次複製,傳統湘菜的品牌效應也在逐步升級。
「費大廚辣椒炒肉」、「農耕記」等湘菜品牌以大單品模式迅速打出知名度,紛紛在深圳設立公司,不僅在深圳積累了擴張的實力,更是爲這裡的餐飲業和消費場地注入活力。
「費大廚」們立足深圳,走出湖南。將「佔領」行動,從一個兩省省內的段子,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話題。(憶工)
(本文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