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樑思成的手繪圖像,瞬間覺得《再別康橋》一點都不浪漫了

2018年,《紐約時報》推出“被遺漏的逝者”欄目,對該報歷史上遺漏的重要人物訃告進行補發。

多年來這個欄目登載的人物,多是西方歷史人物。

而有一對夫妻則打破了這個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古建築學家——樑思成和林徽因。

林徽因的故事,近些年已被講過不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樑思成。

有人說,樑思成之前,中國沒有建築史。

這並非虛言。

1924年,樑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選修了一門文藝復興建築史的課,電光火石之間,他被這堂課深深迷住。

幾堂課下來,他激動地對教授說:在此之前,自己從來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有趣的學問。

樑思成和林徽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期間和同學的合影

教授反問他:中國在這方面怎麼樣?

樑思成站在原地,一言不發,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爲他還不瞭解中國有任何關於建築史的著作。

從這時開始,他便立下決心,寫一部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史。

▲東北大學教師合影,右二爲樑思成,1929年,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於是,一段感動幾代人的傳奇故事,在歷史的荒煙中上演了。

1932年,樑思成開啓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築調查。

此後的十年,中國大地戰火不斷,但樑思成的足跡踏遍了中國兩百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唐、宋、遼、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建築遺存。

▲樑思成考察測繪趙州橋,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影像資料,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今天,我們翻閱樑思成和林徽因留下的工作照,覺得他們穿着體面,臉上洋溢着喜悅平和。

殊不知在10年的測繪圖中,二人身體都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考察山西佛光寺時,樑思成記錄道:“上千蝙蝠叢生於脊桁四周……我們的口鼻上蒙着厚面罩,幾乎透不過氣來。在一片漆黑和惡臭之間,藉手電光進行着測繪和拍攝...”

考察應縣木塔時,除了幾根鐵索外,沒有任何可以攀援的東西。

樑思成的腿不好,但硬是握着冰冷的鐵索,兩腿懸空地往剎尖攀去。

但無論旅途多麼艱險,一旦抵達古建,他們就會把隨行中最好的衣服拿出來,爬上粱頂開始測繪工作。

只因爲他們對每一處古建都懷着朝聖般的信仰去觀望、去記錄、去研習。

▲樑思成與林徽因在天壇祈年殿屋頂,1935年,中國營造學社影像資料,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這份10年的心血堅守,讓樑思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編寫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