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業績不看名氣!這些基金被逆勢佈局,"大塊頭"難獲投資者芳心

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淨值波動加大,讓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報顯示,仍有不少主動權益基金憑藉穩健業績俘獲投資者芳心,規模迎來提升。

其中不乏一些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或管理規模不足20億元的“不知名”基金經理。基金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方面不再執着於基金經理的“名氣”,而是更看重業績表現。

與此同時,一些績差的基金和規模較大的“大塊頭”基金卻持續縮水,不受投資者待見。

投資者逆勢佈局績優基金

2023年四季度,受多重因素影響,市場風險偏好呈現先下降再回升再下降的大幅波動,市場整體表現欠佳,風險偏好波動較大,板塊間輪動較快。

2023年,公募主動權益基金業績表現一般,持有人“用腳投票”,整體規模出現縮水。與資金流出績差基金同步,也有不少投資者逆勢佈局,“真金白銀”買入績優基金。

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報顯示,共有500餘隻主動權益基金在報告期內規模實現增長,其中多數基金超額收益顯著。

曹名長和沈悅管理的中歐成長優選回報基金是2023年四季度規模增長最多的主動權益基金,報告期內規模增長19億元。該基金2023年業績表現穩定,規模持續增長,從2022年底的5.07億元,迅速增長至2023年底的42.09億元。

上述基金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表示,組合配置偏向低估值與紅利特徵。與上季度相比,基金十大成份股新調入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美的集團、江蘇銀行、蘇州銀行和中鼎股份等,基金調倉力度較大,持倉排名前三個股分別爲寧波華翔、索菲亞和華泰證券。

基金經理在季報中表示,組合倉位仍然較高,結構上根據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的變化以及個股估值的相對變化會做一些調整。持續看好汽車等製造業產業鏈以及一些與消費相關的行業,對於地產產業鏈的一些相關標的,也繼續看好並持有,同時對非常低估的大金融等大盤價值相關個股開始增加配置。

除此之外,融通動力先鋒、中銀醫療保健、平安睿享文娛、匯添富達欣等基金四季度規模均增長超10億元。

不難發現,規模實現逆勢增長的基金中,在2023年均取得不俗業績。融通動力先鋒基金的業績主要依靠基金經理關山對順週期相關板塊的配置。與曹名長和沈悅類似,關山在四季度也進行了大幅調倉,不同的是,關山階段性增加了成長主題類板塊的配置。

看業績不看名氣

與過往投資者選基“追星”不同,業績逐漸成爲投資者選基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規模大幅增長的基金中,不少基金爲中小型規模產品,掛職的基金經理多數默默無聞。

張韡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其管理的匯添富達欣在2023年取得正收益。憑藉優異業績,張韡的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從2022年末的16.5億元增加至79.8億元。

此外,管理規模一直不溫不火的景順長城基金張靖、圓信永豐基金肖世源、金元順安基金周博洋和萬家基金葉勇等均憑藉優異業績,管理規模在四季度逆勢增長。

景順長城基金張靖擔任基金經理年限接近12年,證券從業年限超過17年,在基金行業默默耕耘,截至2022年底的管理規模僅16.2億元。2023年,張靖管理的景順長城策略精選全年取得11.79%的正收益,其管理規模也迅速增加至78.2億元。

國投瑞銀基金經理周思捷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其管理規模從2022年底的20.4億元增加至最新的62.8億元。

有基金銷售渠道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明星基金經理”的頭銜對基金宣傳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會帶來“負面反饋”。基金投資者對“明星基金經理”興趣不再,市場號召力甚至不如短期業績表現好的“不知名”基金經理。

也有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基金規模的短期暴增並非投資者自發的買入,也可能是投顧、渠道銷售等推動,可以把短期規模變動作爲選擇基金的指標之一,不能作爲唯一參考標準。此外,對基金的選擇也不能僅憑某隻排名靠前基金過去較短業績表現就相中,此舉很可能一葉障目。

大塊頭基金規模持續縮水

“管理規模大和‘名氣’大往往意味着基金經理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交易成本增加,選股操作難度也加大。” 一位基金經理曾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選擇基金會剔除管理規模較大或者行業“名氣”非常大的基金經理。

與績優基金規模增長相反的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大塊頭”基金無論業績好壞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規模縮水。

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規模縮水前十的主動權益基金均爲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產品。

此前,“名聲響亮”的“明星基金經理”在市場具有較大號召力,吸金能力不俗。不過,當下,大多數主動權益基金深陷“規模魔咒”,不少百億級基金產品業績表現不佳,規模持續縮水。

另外,一些三年持有期、定開型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開放贖回,規模也出現了10億元以上的縮水。如東方紅恆元五年定開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首次開放贖回後,規模直接從成立之初的13.34億份降至3.17億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績優基金經理在管理規模急劇增長後,即便其業績並未大幅回調,持有人出於謹慎態度也紛紛選擇離場。如中庚基金基金經理丘棟榮管理規模在2023年一季度突破320億元,儘管2023年產品業績僅下滑4%左右,其最新規模還是掉落至237.8億元,縮水近百億元。華商基金基金經理周海棟在2023年取得正收益,其管理規模在2023年一季度首次超過300億元,不過近2個季度則持續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