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建中、臺大很遺憾? 建中畢業生揭「拚學歷」的代價

▲建中有著名校光環。(圖/記者一中攝,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唸書、求學本身是件正面的事,但臺灣人「文憑至上」的學歷情結,被認爲是增加孩子痛苦、浪費時間,甚至忽略一技之長的重要,而埋沒了不同領域的「天才」。一名建中畢業直指學歷競逐是浪費時間,尤其投入大量時間做這些事,完全不符合長期效益

對於前幾志願高學歷,這種廣泛流傳、難以動搖的刻板印象誤導社會分配資源決策,也限制了年輕人生涯規劃,甚至在他們或其父母心底,埋下莫須有、無來由的遺憾。建中畢業生謝宇程在「商周」提到,「讀建中的時候我並不活躍,但畢業後因爲社團關係,接觸了至少3到4屆的學弟;而在臺大的時候,除了社團,加上廣泛修課,遍及各科系學院,上下至少7屆」。

他表示,「大約有1%的人是某方面的天才,有數學物理軟體程式,有些人是思想深度。他們在建中和臺大的時候,卻不見得快活風光,因爲他們特別,特別到"怪怪的"程度,可能不太會打理外表,說話表情僵硬,對一般人的喜好沒興趣,還有些人因爲娘娘腔被欺負。」

▲許多家長都希望兒女考上好學校

有20%相當聰明,花一定的時間讀書,可以表現不錯;60%的人整體不笨,其他方面不見得有明顯長才,但在「讀書和考試」上夠擅長、又夠努力;還有不少學生,也許很拚或運氣好進到建中、臺大,但他們迷惘、沒有動力目標

其實名校生有較好的表現,或許就是建立在社會的偏見上,「我覺得你們比較優秀,有機會優先給你們試試看。」因此一開始便得到比較多的機會,後來整體能見度較高,也不足爲怪。

投資在學歷競逐有沒有好處?「有,但也有代價」,要拚學歷,總需要配合升學制度,投入大量時間、心力,去做沒有長期效益的事,像是重複做考題、累積志工幹部資歷,「放長時間來看,投注這些時間心力都是浪費」。

謝宇程表示,這幾年他在臺灣結交許多朋友,「在經營管理創業的長才上,一般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表現平平;反而有些臺科大、輔大畢業生,後來在事業上的表現讓我亮眼驚豔。當他們能夠在事業上有優秀的表現,誰又會去看他們之前的學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