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旅鴿 獲選2014年10大論文

北美旅鴿的數量曾多達50億隻,卻迅速滅絕。(Keith Schengili-Roberts攝,科博館提供)

北美洲的旅鴿曾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種,卻在100年前滅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合作「旅鴿」論文,發現旅鴿本身數量的自然巨幅波動,可能也是滅絕一大原因,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4年十大論文之一,相當難得。

「旅鴿」(passenger pigeon)論文的參與單位包括科博館、臺灣師範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及中研院等。論文去年7月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發現,數量多達50億隻的旅鴿迅速滅絕,不僅因過度獵捕及棲地被破壞,旅鴿數量的自然劇烈波動,可能也是滅絕的重要原因。

研究團隊從美國明尼蘇達州貝爾博物館收藏的3只旅鴿標本上,採旅鴿趾墊表皮萃取DNA樣本後進行定序,解讀旅鴿的大部分基因體,以推估旅鴿歷史上數量變動的過程。

科博館指出,19世紀前期,北美洲東部的天空,仍可見到數量龐大的旅鴿成羣遷徙,歷史紀錄中曾形容「就像是一條在天空流動的河流」,需3天才能讓整羣飛越一個地區。但19世紀後期旅鴿快速減少,1914年最後1只旅鴿在美國動物園死去,代表傳奇物種的消失。科博館生物組主任黃文山表示,過去地球有5大生物滅絕事件,遺憾的是由人類發動的第6大滅絕事件已悄悄啓動,從森林砍伐、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到販賣動物等,都造成生物滅絕,旅鴿案例值得人類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