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企業出海的“香港密碼”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咦,我的話筒呢?”
主持人話音未落,一臺具備觸覺感知的服務機器人已靈活地穿梭至講臺前,爲其遞上話筒,這一貼心舉動贏得了現場嘉賓的陣陣掌聲。
這是近日在北京的一場科技交流會上的場景。這個名叫“UP”的複合多態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觸覺傳感芯片及其應用解決方案研發商——他山科技,與酒店機器人制造商——雲跡科技雙方技術融合的產物。
這次合作,是基於雙方共同的目標——出海。通過軟硬件技術融合,這類複合多態機器人可以更好地適應海外場景需求。對於想要出海的科創企業而言,做出這樣一個產業化落地項目至關重要。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與華爲這種級別的大型公司相比,他山科技、雲跡科技這樣的中小型科創企業雖然在國際市場名氣較弱,但卻是目前出海大軍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如何適應國際的標準和規則,精準對接海外市場需求?它們選擇將香港作爲出海“試驗田”,開啓了全球化“闖關”之旅。
技術供應商的成品挑戰
近年來,隨着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逐漸成熟,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出海成爲必然選擇。
“從需求端來看,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中國或者東南亞、中東市場,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都是根據人口來平均的。所以在應用端,我們需要尋找真正有應用需求的場景和地區。”當談及出海初衷時,他山科技CEO馬揚這樣解釋道。需求驅動下,他山科技在2023年時就已明確,未來生產研發可以在國內,但應用端一定要走到海外去。
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北京公司,曾在觸覺感知算法上攻克了觸覺多維感知信號同時解析的全球技術難題,同時研發出了全球首款數模混合AI觸感專用芯片,形成了在AI觸覺領域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
以往,在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其產品主要應用於機器人指尖觸覺傳感器和電子皮膚等場景,並且在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合作伙伴包括國內幾大靈巧手供應商及機器人公司,如因時機器人、強腦科技、靈心巧手、靈巧智能等,以及奔馳、寶馬、奧迪、比亞迪、九陽等汽車、家電領域企業。“在汽車領域,比亞迪目前是我們最大的客戶。”
據馬揚介紹,去年機器人賽道火熱,公司爲機器人提供觸覺芯片和電子皮膚,很快成爲了國內該領域市場份額最大的供應商之一。
然而,與國內市場to B模式下提供技術及解決方案不同,當真正走向海外市場時,馬揚發現,海外市場的主要訴求不是一款單獨的芯片,而是集成了芯片在內的、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完整產品。
這種模式錯位源於國內外市場發展的不同特點。據瞭解,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企業有80%都出自汽車產業鏈。經歷過去幾年國內製造業的迅速發展,目前汽車產業有一半以上企業都聚集在內地市場。
當前,機器人市場剛剛起步,並不能像汽車行業那樣進入了一個批量生產的階段,基本上每一家企業都在做研發及製造。而海外的機器人廠商在研發過程中,產業鏈無法匹配研發進度。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從2025年春節之後,多家機器人廠商在發佈自己的新產品,其中有80%來自內地市場,約20%在美國市場,其他地區幾乎是空白。
馬揚表示:“海外市場尤其是東南亞、中東這些原來科技不太發達的地區,他們有非常明確的需求場景,是未來我們出海的重點區域。”
不過,他也坦言,不管B端還是C端,國內外客戶的需求有時甚至是天壤之別,包括溝通方式、產品,甚至財務的合作模式都不一樣。之前有不少在國內做得很順利的企業到了海外卻處處碰壁。
“第一個Demo很重要”
如何打開海外市場?他山科技選擇將香港作爲出海的第一站。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樞紐,香港在法律、會計、諮詢、審計等領域擁有大量專業人才和國際知名機構,能夠爲內地企業對接全球的資源和合作夥伴。
對於內地的出海企業而言,由於香港與內地經濟往來頻繁,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密切,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內地的資源和市場優勢。同時,香港也是內地企業瞭解國際市場、積累國際化運營經驗的理想平臺。
據馬揚介紹:“2023年當公司思考面向海外市場這件事時,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一次交流讓我看到了出海的一個契機。”
據瞭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下簡稱“生產力局”)是1967年成立的法定機構,作爲以市場爲導向、領先科技與綜合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新型研發機構,聚焦科技與綜合製造服務,其主要服務對象爲香港本地及大灣區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
去年,生產力局一共服務了37000多家中小企業及初創企業;爲業界及香港特區政府完成了超過1000個科技研發項目,有90%以上已經落地應用,其中70%的項目是爲中小企業客戶服務。
自2017年起,生產力局已經成功推動近80個支持企業發展東盟市場的項目,覆蓋地域包括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
香港本地服務業對於機器人的需求較大,應用場景豐富,比如迎賓機器人、送貨機器人,以及特殊用戶的機器人(如消防機器人)等。隨着機器人技術、傳感器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持續發展,服務型機器人有望在敬老院看護、夜間巡視、房間清掃、家庭巡護、娛樂等多個行業和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過去,在服務本地企業的過程中,生產力局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尤其是在機器人硬件架構和智能控制系統開發方面。
另外,憑藉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生產力局可幫助內地企業精準對接國際標準,及時對產品進行整合升級改造,使其更好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助力企業提升國際影響力,順利出海。
以上述名爲“UP”的複合多態機器人爲例,生產力局綜合了雲跡科技作爲製造商的硬件優勢,以及他山科技在觸覺感知方面的技術優勢,根據海外對於不同場景和產品的需求特點,將他們的服務“捏合”在一起,以更完善的成品形式向海外客戶輸出。
在“捏合”之前,雲跡科技所製造的酒店機器人,本質上相當於一個無人的自動駕駛小車,結合了他山科技的觸覺傳感方案後,可在酒店裡替代人去做物品的抓取和擺放。例如,酒店機器人以往在送外賣時,需要工作人員先將外賣放入其儲物倉內,再行駛到客房門口,由客人自己取出。而有了觸覺方案加持後,兩端人的操作即可省去。同樣道理,這樣的複合多態機器人可運用在既繁重又需要靈巧手操作的場景下,如垃圾箱搬運、水箱清洗等。
據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凱介紹,近年來其在推動企業尤其是推動中小企業出海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共性的訴求:企業的產品如何適應國際標準和規則,以及海外市場的需求?進一步講,如何在海外找到第一個應用場景,做出第一個Demo?
通俗來說,生產力局解決的是這類企業赴港以及未來國際化過程中關於標準的問題。
張凱強調:“內地企業的產品需要符合香港及國際化市場需求,同時更爲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內地企業在香港做出第一款商業化的產品,如果沒有第一個成熟的商業化產品,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將非常困難。”
他山科技即是首批與生產力局簽署科研合作意向協議的中關村科創企業之一,也是生產力局幫助中小企業出海的典型案例。
通過跟生產力局的產學研合作,其已在香港實現了第一個產業化落地項目——伸縮臂機器人。在香港市場“實驗”之後,去年,他山科技已成功進入卡塔爾市場。目前,在生產力局的幫助下,公司也在推動另外三種產業化項目落地。
從單點突破到產業聯動
近兩年,有不少內地企業前往香港諮詢出海標準及服務,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佔多數。
這類企業和華爲這種級別的大公司相比,名氣相對弱一些。與整體出海模式不同,目前生產力局的做法是結合不同企業的優勢,將它們的產品和服務“捏合”成新的適應國際市場的產品以實現出海,這種方式屬於生態出海。
“他山科技是一個人工智能觸覺傳感芯片供應商,通過它的出海,如何帶動國內整個靈巧手乃至智能機器人產業出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方向。”張凱表示。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20多家來自北京中關村的企業正在和生產力局就不同方向進行合作。
個案合作成功後,去年9月,生產力局與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於第二十七屆京港洽談會上共同成立了“京港研發加速中心”,積極推動智能型機器人技術產業化,目的是解決中小企業出海的共性問題。
除了他山科技外,還有另外三家來自中關村的科創公司成爲首批與生產力局簽署科研合作意向協議的企業,包括自動駕駛領域的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商用衛星應用領域的藍點天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生命健康領域的中科搏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3月份,生產力局與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未來,在科創政策互通機制下,京港將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而生產力局在應用場景挖掘、科研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將持續助力北京科創企業出海。
據生產力局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祖恆介紹,目前,香港正在配合國家發展加快開拓新市場,聯動更多內地省市共同出海走向全球。生產力局也順勢而爲,促進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優勢“拼船出海”,在“全球南方”佈局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新興市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據瞭解,4月11日,生產力局還將聯同中關村青創中心、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香港成立“出海服務中心”,爲科技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法律諮詢、國際標準認證等一站式服務,支持內地企業利用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加快產品、技術出海,邁向全球。
後續,新興市場的需求爆發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或將爲科技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然而,挑戰亦不容忽視:如何平衡規模化與定製化?如何應對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
不過,上述“生態出海”的進化提供了一種解題路徑——從技術“捏合”到全產業鏈“共生”,從香港“試驗田”到全球“標準池”,從企業“闖關”到國家“戰略協同”。
可以預見,隨着更多內地科技企業通過香港樞紐“拼船出海”,內地科技企業不僅將輸出產品與技術,更可能重塑全球產業鏈的價值分配規則與模式。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