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審查機關算盡
臺灣政治凌駕一切,好像已成常態。執政黨無視民意擅改體制,大家也習以爲常。當政黨輪替時,體制的破口就成了對手反噬的切入點。於是,課綱一直更動,教育成了祭品。
教育部爲審議課程綱要而設置課程審議會,行之已數十年,運作順暢。蔡政府上臺後,制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課審委員的聘任改由行政院提名,立法院各黨派合組審查會,過半數同意後由行政院長聘任,提高課審委員的位階。辦法中又擴大了課審委員的職權,不但可進行程序審查,還可實質審查,審查「課綱的縱向連貫、橫向統整或妥當性」,權限包山包海。
教育部制定此辦法的背景當然是衝着108課綱而來。因爲蔡政府上臺前,108課綱已完成了分組審查,如果按照既定程序,絕對無法進行實質更動,所以抽樑換柱,讓審查大會手夠長,以便進入各學科,攪動風雲。果然政治任務一切順利而圓滿。
107年文化部端出了《國家語言發展法》,又如法炮製讓教育部去執行政治任務,要求中小學都要增加本土語文課程。國小每週本就有1節本土語文課,高中則把這2學分放到共同核心課程,雖有困擾,尚可設法處理。只有國中怎麼都喬不出每週1節課來安頓它,因爲這會吃掉彈性課程的節數,而彈性課程正是108課綱的最大亮點!所以國中分組委員決定「不同意」,當然開始在課審大會中面對百般刁難。
10月25日的會議,4名委員眼見無力迴天,中途離席,隨後遞出請辭書,讓相關決議因人數不足而停擺。教育部眼看11月24日本就有一批課審委員4年任滿,時間緊迫,難以強渡關山,只得再組「課審會委員審查會」,重新遴聘21位課審委員。
課審委員既然如此重要,審查過程自應慎重無比,結果並非如此。首先,辦法中規定遴聘委員須公開徵求各教育、教師、家長、校長組織推薦參考名單,但訊息只在小圈圈中流動。其次,除消極資格限制外,行政院提名標準竟是「綜合考量後的適切人選」!這不就是便於「選我所愛」?新委員一上任就要審本土語文課程,名單中卻完全沒有一線國中教師,怕他們反映教學現場的心聲嗎?
教育是百年大計,執政黨如此蠻橫,罔顧臺灣長遠發展利益,恐怕「亡秦者,秦也」。我只痛惜在此過程中無謂的耗損了多少人力、心力、財力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