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腦卒中的潛在殺手——頸動脈蹼

臨牀常見的腦卒中病因

有血管硬化、狹窄、閉塞、栓塞,血管的炎症

以及高血壓、血管破裂出血、動脈瘤、血管畸形、外傷等......

但有許多患者在進行適當的診斷評估後

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可能原因

被稱作“隱源性卒中”

研究表明,大多數“隱源性卒中”的原因是由於栓子脫落,就好比身體中某些部位的“垃圾”掉落下來堵在了血管裡。這些“栓子”可以來源於心臟(比如隱性陣發性房顫、瓣膜疾病、心房結構異常)、腫瘤栓子、主動弓粥樣斑塊等。

其中,還有一個隱藏的因素:頸動脈蹼,你瞭解嗎?

什麼是“頸動脈蹼”?

頸動脈蹼是一種起源自動脈壁,並向腔內延伸的薄層內膜增生性組織,由於其解剖形態類似部分爬行類動物的“足蹼”而得此名。在影像學上表現爲沿着頸內動脈球部向前的薄、光滑、膜樣管腔內充盈缺損,可能是一種內膜型肌纖維發育不良。

頸動脈蹼被認爲

是一種新的卒中危險因素

研究顯示DC Haussen等對24名合併頸動脈蹼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隨訪一年,複發率高達29%,還有不同的研究顯示,頸動脈蹼在隱源性卒中、青年卒中的發病率是對照組的9-20倍。所以,對於隱源性卒中、復發型卒中、青年卒中,都應該注意頸動脈蹼的篩查。

發病機制與檢出意義?

目前對頸動脈蹼的發生機制尚無定論,有研究報道可能與患者雌激素水平、反覆創傷、缺血、遺傳、發育畸形及黑人種族有關。現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頸動脈蹼是缺血性腦卒中的潛在危險因素之一。

頸動脈蹼改變了頸內動脈管腔結構而致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流經此處時會產生渦流而致血液瘀滯,局部易形成血栓,若脫落即可發生相應顱內動脈的栓塞。

研究顯示,前循環隱源性卒中(即不明原因的腦卒中)患者頸動脈蹼患病率達21.2% 。 而在所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頸動脈蹼的發生率爲1.2%。因此,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可能降低部分人羣卒中的發生風險。

檢查方法

隨着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頸動脈蹼患者被發現,這類病變也不再“罕見”。檢查方法如下:

1. 血管造影(DSA):金標準

2. CTA(動脈CT成像)

3. 多普勒血管超聲:爲該病變初篩及隨訪的重要檢查方法

治療方法與總結

目前臨牀上對於已經表現爲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頸動脈蹼患者均需積極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爲抗血小板或抗凝處理。

手術治療主要爲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

病例分享

2022年5月9日,患者雷某,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4年,再發加重2天”入院。

入院後患者行顱頸部CTA示:1.雙側大腦、腦橋多發腔隙性腦梗死;2.缺血性腦白質病,腦萎縮;3.主動脈弓,右頭臂幹少許鈣化斑塊;4.雙側內動脈起始部後方膜片充盈缺損區,考慮動脈蹼(圖1)。因患者既往反覆發生缺血性卒中,需進一步完善腦血管造影術。

圖1CTA結果顯示雙側頸動脈腔內膜片樣物質

患者DSA檢查結果考慮:動脈夾層可疑(圖2)。結合患者腦梗死的病因與夾層相關,並與患者溝通穩定病情,擇日行頸內動脈支架置入以解除該病因(圖3)。

術後,患者住院期間積極配合鍼灸、中藥、康復理療等治療,症狀明顯好轉。於5月30日出院。

圖2

頸動脈DSA

圖3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

各位廣大的卒中患者,應警惕卒中症狀

及時發現卒中原因,早發現早治療

遵義市中醫院腦病科

將爲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腦病科聯繫電話:0851-28768276

供稿:腦病科 苟明琴

編審:顏久雪

責編:劉益瑋

審覈:王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