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社羣獨霸 賴侯抓不到眉角

(圖/本報系資料照)

Meta的新社羣媒體Threads只用5天就有超過1億用戶,總統參選人趨之若鶩,賴清德雖搶了頭香,但柯文哲後發先至,粉絲數硬生生超越賴及侯友宜;而柯第一則貼文寫着「這裡應該還沒有網軍吧?」直戳網友笑點,比賴的「大家午安、這是ㄌㄨㄚˋ測試」、侯的「大家好,歡迎來這裡跟侯友宜說說話」更有趣且能引發共鳴。

解構參選人搶進Threads的原因,第一,操作新社羣,才能讓年輕人覺得跟上時代,且能搶攻新聞話題與網路聲量;第二,輸人不輸陣,大家都用,若是獨漏,聲勢就有差;第三,多了和年輕族羣互動的管道,可進一步瞭解其需求,也強化傳輸理念價值或政策,透過互動更可增加年輕粉絲黏着度。

爲何柯在社羣都能拔得頭籌?柯在2014年選臺北市長時,「我口說我心」的素人性格,敢講、敢罵,明顯區隔傳統、保守與精算型的政治人物。而年輕人多是網路原生世代,柯P不論是市政i-Voting,再到各式網路影片、網紅合體,早在市長任內便累積年輕族羣的堅實基本盤,形成「柯P很會經營網路」的既定印象,當他使用新社羣,紛絲當然會繼續追隨。

常穿西裝的賴清德,年輕人認爲他「偶包」較重,是傳統政治人物,少了親近性也較無趣;雖然近期在各式社羣有不同種類影音,如「看見、賴清德」、「賴桑與我」、「賴桑去叼位」、「Lai Talk」等,但超過10萬點閱的影片並不多。

爲何如此?第一,賴以往並未深刻經營社羣,選舉時急就章的操作,這很容易讓網友感覺到「目的性」太明顯;第二,影片種類太多,反讓人覺得是一個系列效果不好,纔開闢另個系列,較難累積深刻印象;第三,賴的特質四平八穩,要在影片展現戲劇張力確實較困難。其實賴最大盲點不在影音操作的戰術層面,而在民進黨執政不力的整體結構性問題,結構盲點不解,要讓年輕人喜歡還真不容易。

至於政治魅力較弱的侯,經營社羣實屬弱勢,畢竟侯作爲較無趣的政治人物,要強勢圈粉確有一定難處,若刻意模仿柯的模式,風險更大。所以侯在影音操作上並無清晰路徑,影片及粉絲量也少於賴、柯,這是他的困境。

侯既然出身基層、最瞭解基層,他可以從和民衆互動的暖心故事切入影音,形塑人設魅力,畢竟他的親和力最強;再來,侯的論述也應多設想爆點、金句,剪成短影音,才能強化渲染及擴散效果。最後,與黨內流量大戶的借力使力也屬必要,一來相互拉擡,二則精進社羣經營眉角。畢竟,能在此區塊穩住局面、展現人設特質,年輕選票的開拓才更有機會。(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