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應注意的8個問題
全文長 3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先進的教育觀念逐步深入人心;隨着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傳統的東西將更多地投以審視的目光,企圖擺脫傳統的羈絆,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但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超越時代的需要,課堂教學的改革往往與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研究息息相關。如信息時代的到來,終身教育的主張便應運而生;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差異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
爲此,我們在着手課堂教學改革時,要充分地認識到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策略的變換並不意味着割斷歷史,做簡單的相互替代,必須從歷史的、辯證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處理好以下一些關係。
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我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文明的國家,有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和改革的經驗。其中,就有反映小學數學的教學規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華。
譬如:注意以舊引新,尋找新舊知識的關聯和生長點;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精心處理重點、難點;運用邊講邊問,啓發思考,師生共同參與,取代了教師的填鴨式、滿堂灌、單向傳授;精心組織練習,小步快進,當堂反饋校正,力求把問題解決在課內……
但是,對照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我們明顯感覺到自身的不足:習慣於從概念出發,而不是從問題出發,注意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對知識的發現過程和思維方法的探究;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缺乏對學生自主精神、創新意識的尊重與關懷;未注意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動手實驗,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緊密聯繫,未充分重視學生小組學習、生生合作互動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高度重視創新的同時,還應十分重視對於前人科學成果的繼承,在繼承、反思我國傳統教學優點與不足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充分挖掘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土特產”。
在這裡強調重視繼承前人優良的教育傳統,決不意味着墨守成規,而要堅持“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原則,既要研究國內外小學數學教學發展值得借鑑的經驗,也要以科學、審慎的態度來分析批判以往國內外小學數學教學中失敗的教訓,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大膽的嘗試,要敢於超越傳統,綜合創新,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
教與學的關係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課堂教學是教與學有機協調的系統。重教輕學,課堂教學中缺乏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學輕教,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或輕視教師的主導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
上課只是一味地灌輸和注入固然不妥,但我們必須承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起主導作用,只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從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組織管理者轉向了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以學生爲中心,並不意味着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這兩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離開了教師精當的講述、巧妙的點撥和漸入佳境的引導,離開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好課又怎麼能產生呢?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考慮到教師怎樣教,而且要考慮到學生怎樣學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使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能順着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不迴避問題,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加強提問的啓發性,力求服務與指導相結合。
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係
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接受知識,還帶着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了課堂,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在課堂上,學生除了與教師交往以外,還有與同伴之間的相互交往。因此,學生的課堂學習遠不止是學習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學會數學思考,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學習審美情操,發展個性等。
他們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這就要求教師能立足於生命的高度來看待課堂教學,要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羣體工作合作能力、行爲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的培養也作爲教學目標,並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係,着眼於全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但這並不是說可以削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是要求把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與具體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數學能力與數學知識、技能密切相關,一個數學知識貧乏的人不可能表現出良好的數學能力。因此,我們說數學知識和技能是數學能力的基礎。
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係
創設情境、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對於教學目標而言,都只是手段而已。任何手段的運用都必須服務於目的,堅持有效性原則,如教學手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這裡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教學手段畢竟是爲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它受到學校的電教設備、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制約。況且,傳統的教學手段並不代表傳統的教學思想,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並不意味着現代化的教學思想。二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絕不排斥其他教具、學具的使用。相反,各種教學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注重實效。
處理好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的關係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並不是等值對應,因爲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教材寫的一課時、兩課時是爲了方便教師教學,只是一種參考,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把學生作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重新處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確定符合實際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
每一節課都應當具有針對性,沒有一個適合任何學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師在設計具體的一節課時,實際上就從事着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結論與過程的關係是教學過程面對的一對十分重要的關係。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
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一性的正確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重過程的目的是獲得更好更多的結果,即如果沒有求異的思維過程和多樣化的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具有統一性的結論就難以獲得,學生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
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化、豐富性爲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必須重結果,又重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必要的體驗,並不是不要結果。
處理好“數學味”與“應用味”的關係
“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歷來是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之一。一方面,教材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知識和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由於教材的容量有限,許多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教材,教師就必須處理好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使學生初步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知識的重要用途,增強應用意識。
所以,教師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途,可以使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但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應用意識和主動駕馭教材的意識,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以補充、替換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
但要防止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處處強調實用,造成牽強附會,以至於一些教學情景簡單化和庸俗化。因爲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不是說所有數學知識的教學都必須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背景,所以即使是應用題教學,應用題也只能是實際問題的模擬,而不是實際問題。
處理好教學與研究的關係
在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相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爲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但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所產生的明顯弊端就是:教師逐漸喪失了教學研究的主動性,致使一些先進的理論未能轉化爲教學實踐,一些好的經驗未能及時進行提煉和總結,從而給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帶來不利。
因此,無論是從學生成長還是從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的角度,教師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爲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加以推廣和應用,從而使衆多教師從大量重複的、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教師的研究在戰略上要從大處着眼,跳出學科看學科,跳出教育看教育,使自己的研究不至於坐井觀天,甚至迷失方向;在戰術上必須從小處着手,甚至從一節課、一個細小的問題開始研究。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本文原載於《小學數學教育》2003年第1~2期,作者爲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斯苗兒,是2002年全國小數會第十屆年會上的主題報告材料,原題爲《新課程與課堂教學變革》,入編時有刪改。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