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的新時代挑戰:交叉學科

點擊上方藍字 世界科學,再點右上角三顆痣 設爲星標 ,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科技傳播·智見

隨着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到新階段,科普活動日益豐富的同時,科普的理論指導需求日益迫切。爲響應新時代的科普事業發展需要,《世界科學》開設“科技傳播·智見”欄目,旨在匯聚科技傳播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思想和觀點,爲我國科普事業進一步發展貢獻智慧。

全球範圍內面臨的科學傳播難題之一,是如何通過傳播來應對與科技有關的社會爭議。

爲了應對這類難題,科學傳播研究者提出了諸多策略,比如傳播科學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傳播科學家對技術風險與倫理問題的考慮、通過開放科學運動來讓科學研究的過程對公衆更加開放和透明等等。儘管如此,科學傳播領域特別容易被忽略的挑戰,是這些社會爭議背後涉及的交叉科學的複雜性。與歷史上其他時期不同,當下科技發展呈現高度交叉融合、科學與技術雙向驅動的新形勢。交叉科學所具有的天然複雜性和動態性,給科學傳播帶來新的難題。

當下全球面臨的社會爭議,除少數與純科學理論直接相關,比如演化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大部分爭議均涉及基於科學交叉、技術融匯的應用場景。

公衆是否接受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就是典型的交叉領域。人類活動是否引起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涉及地球科學、大氣化學、地質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在預測全球變暖問題上,還涉及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出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大尺度交叉。

除了廣受關注的合成生物學的風險與倫理問題,公衆密切關注的健康與醫療,多涉及醫學或生命科學之外的學科領域。單單是用於醫療檢測的生物醫學材料,就是由工程、應用數學、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研製而得。

當下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的技術進展和應用,看起來是技術革新與迭代,實則是科學研究、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密切交織發展的結果。比如,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的發展歷程,背後是電化學、材料科學、合金學、物理學等多個領域共同推動而帶來的技術進展。

作爲科學研究第四種模式的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發現,更是技術反向驅動科學發現的典型。

這意味着,我們對科學本質、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推理等的傳播,並不能充分揭示當下科學研究與技術進展的本質。在解決現實問題而非單純追求科學真理時,在科學研究與技術革新相互驅動時,在科學研究的結果轉化爲政策時,均需要不同學科的交叉。這些不同類型的交叉,必然增加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過程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反過來,公衆要理解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新技術和新發現,他們的認知負擔亦被加重。

科學傳播領域已有一些經驗研究,討論了傳播不確定性、提供證據、信任科學權威與公衆做出個人決策之間的關係。

有經驗研究揭示,在疾病和引發疾病的原因之間的研究證據更替時,公衆能夠根據證據來推理和評價科學發現的可靠性、建立對專家的認知信任;傳播科學研究中的不確定性似乎並不會損害公衆對科學的信任;越是認爲自己對科學的認知有不足的公衆,越是能夠批判性地識別認知權威。不過,這些經驗研究所設計的問題情境,多是單一的,比如某一疾病和某一種原因之間的單一關係,或者將真實信息簡化,或者是虛構出複雜信息。

另一方面,一類專門針對公衆對複雜科學信息做出反應的研究表明,當提供給公衆的科學信息越接近真實科學研究、越體現科學研究或科學爭論的複雜性時,公衆反而會表現出焦慮、降低參與意願。由此帶來的張力是,諸如能源轉型、生物醫療等和公衆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均蘊含着學科交叉帶來的複雜性,以及複雜性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動態遷移性。而這些領域,往往又需要被廣泛傳播。

爲此,公衆如何理解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不確定性,會對交叉科學的複雜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做出哪些相關反應,交叉科學的推進會帶來哪些社會爭議等問題,都是新時代科學傳播將要面對的新挑戰。令人欣喜的是,新近的科學傳播經驗研究發現,和公衆討論複雜性,反而會增加公衆在認知上的謙遜,提升對認知權威的信任。這也啓發我們,未來的科學傳播研究,可以更加關注如何有效傳播交叉科學的複雜性。

-本文作者朱晶是華東師範大學海南研究院暨哲學系教授;姜雪峰是華東師範大學海南研究院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世界科學》雜誌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月刊定價15元/期

全年訂閱價180元

訂閱方式一:

“雜誌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