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長遲滯的警訊
國科會公佈最新的「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報告,2023年全國科研經費創下新高,爲新臺幣9,373億元。示意圖。(美聯社)
國科會公佈最新的「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報告,2023年全國科研經費創下新高,爲新臺幣9,373億元;但年成長率只有4.4%,成長動能已經趨緩,佔GDP比重也僅提升0.02%,達3.98%。除非研發效能提高,否則創新能力的提升可能受限,值得各方重視。
我國研發的投入主力是企業界,近年投入科研資源都佔全國研發經費比率八成以上;而企業研發又以500人以上的大企業爲主,2023年這類大企業研發費用佔了全臺企業研發的81.7%,是研發投入的關鍵力量。企業研發投資會受到商機牽引,其增速關係到經濟成長的快慢。因AI和5G進展神速,企業界投入研發經費也就快速成長,過去五年平均成長率達到8.8%,2021到2022年更雙雙超越10%,也讓臺灣經濟近年有相當突出的表現。
然而,2023年的研發經費成長率遠遜過去五年平均;這種研發成長遲滯的現象,若排除研發佔比高達全體二成的臺積電,則情況將更嚴重,因臺積電的高成長明顯拉高了全臺成長率。臺灣整體的研發佔GDP比重(3.98%)因半導體業研發投入大增而超過許多先進國家,如2022年美國爲3.6%、日本3.4%、德國3.1%、英國2.9%、法國2.2%,但還是不如以色列(5.6%)和韓國(5.2%),不宜自滿而逐漸鬆懈。因此,研發成長遲緩的原因值得推敲,並須亟謀求解決,否則對經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應高度警戒。
再者,我國研發投入在產業界的高度不均,是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國科會調查顯示,2022年的企業研發,有78.1%集中在電腦、電子及光學產業,韓國只有49.3%,美國更只有18.4%;德國和日本因爲汽車業重要,分別有34.4%和26.9%企業研發投注在汽車業。我國研發高度集中在資通訊產業的結果,雖然造就該產業在全球具有高度競爭力,卻也造成其他產業研發不足、成長遲滯,甚至衰退和沒落。
觀察國科會的調查資料,雖然所有的高科技行業都投注了大量研發經費,但仍有不少行業的研發投入少到令人擔憂。這些不太研發的產業都屬於傳統產業-運輸倉儲只有4.5億元、成衣及服飾4.0億元、金屬製品3.7億元、基本金屬3.5億元、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3.4億元、塑膠製品2.9億元、橡膠製品1.7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1.6億元,傢俱製造2億元、住宿餐飲0.5億元,木竹製品更只有寥寥200萬元。
這些行業的研發投資,不僅和高科技行業完全不成比例,連同樣屬於傳產的食品飲料業(28.8億元)、紡織業(22.4億元)、皮革毛皮業(43.6億元)、批發及零售(83.3億元)、藥品及醫用化學制品(87.0億元)、化學材料及製品(104.9億元)、機械設備及製品(179.5億元)等,也都難望項背。究其原因,應該是在本地競爭力滑落下,直接對外投資產生的競爭優勢,比起在臺灣從事高風險的研發卻仍難以明確掌握市場,有極大的關係。
這些個別企業的最適化決策,即使是企業的最佳解方,累積起來就是在臺灣的這些行業萎縮外移,最後某些關鍵性產品從臺灣消失,不僅產業結構失衡的風險增加,甚至是某些產品或關鍵零組件完全消失的國安風險,政府不該只看到高科技的亮麗表現,卻對傳產萎縮的國安風險視而不見。
1986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發射後73秒立刻爆炸,七位太空人全部罹難。事後發現竟是不起眼的塑膠O型環在低溫下失去彈性的「小問題」,卻導致密封效果不佳,漏出的高溫燃氣燒穿了燃料箱所致。傳產企業研發不足、競爭力低弱,可能產生的國安風險,正是政府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機會,否則極可能變成臺灣產業的「O型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