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走出圍城

在Keep上市後的第一份年報裡,虛擬體育賽事是最大的亮點。

最新業績交流會上,管理層略帶興奮地表示:“平臺用戶(參與賽事的用戶)的平均收入再創新高,同比增長達30%”。

而這背後,是用戶爲收集Keep(虛擬賽事)獎牌的狂熱——有人蔘加了300場線上賽;一些稀有獎牌在二手平臺能炒到原價的5倍。

Keep的振奮並不難理解,線上健身生意各路玩家雲集,商業化探索卻不易。

可以看到,不僅傳統線下健身房分流,運動健身消費品牌,甚至抖音、小紅書等泛娛樂內容平臺,都想分一杯羹。

這讓線上健身賽道,一度遇冷。健身標杆Peloton,股價已然蒸發95%;估值一度達到16億美元的明星企業Tonal,也曾被逼着賣身。

而作爲國內健身第一股的Keep,也免不了被質疑。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扭轉。最新數據顯示,在虛擬賽事的帶動下,Keep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同比增長11.4%。

反饋在業績上,2023年經調整淨虧損額從上一年的6.67億,收窄至2.95億;其中,下半年經調整淨虧損率從29.1%,收窄至6.3%。

很顯然,這門“對抗惰性”的生意,有着超出外界預期的韌性。

用人的“虛榮”,打敗人的懶惰

把Keep定位爲“運動超市”的觀點,曾經風靡一時。

雖然Keep是“互聯網+運動健身”的模式,但在2019-2022年,後者纔是業務裡唱主角的那個——動感單車、瑜伽服、健身食品等自有品牌運動產品,貢獻了營收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Peloton、Tonal等海外居家健身公司,都是從賣產品起家,再逐步搭配線上課程的。

這背後反映的,是線上健身課程共同面對的商業化困境:用戶自帶惰性,對線上健身的粘性低,付費意願也起不來。

可以看到,全球範圍內多家健身平臺都遭遇了盈利難題,尤其疫情居家健身紅利消散之後,“說好堅持鍛鍊,每週卻只打開一次APP”的問題又捲土重來。

而Keep們面臨的,不僅是用戶的惰性,還有泛娛樂內容平臺的免費衝擊——許多人想要健身時,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去健身平臺上購買專業的健身課程,而是跟着劉耕宏、帕梅拉們短暫地練一練。

這意味着,用戶們對付費內容,容易望而卻步。如此一來,別說幫用戶解決難以堅持健身的痛點,平臺甚至連用戶心血來潮、衝動健身那一刻的“癢點”,都抓不住。

基於此,哪怕行業“一哥”Keep,到2023年仍是虧損狀態。

但Keep的2023H2財報也顯示,其業務有邊際改善的跡象,線上會員及付費收入明顯提高,同比增長達11.4%。

同時,其取代自有品牌產品成爲最大營收來源。

顯然,線上課程的商業化似乎有了新的出口。

而根據披露,這部分的增長主要來自“虛擬賽事業務的強勁表現”,也就是Keep發佈的跑步、競走、騎行、跳繩等各種線上體育賽事。

參與這些線上賽事的用戶,需要繳納一定的報名費(大多爲39元),達到運動量要求,即可獲得獎牌、徽章、手鍊等獎勵。

目前,Keep上線了超過600場線上賽事,擁有超1000萬賽事用戶。

不過,賽事競爭相比自律打卡,雖更能調動用戶的健身熱情,但僅靠對抗排名刺激用戶付費,是遠遠不夠的。

以Peloton的排行榜爲例,其之所以讓人上頭,在於讓用戶有成就感,如用戶完成騎行挑戰100次時,Peloton會專門郵寄品牌文化T恤,並在平臺上給予一定的曝光度。

一位Peloton忠粉就說過,她每天都盯着排行榜,就因爲“喜歡打敗別人的感覺”。

說白了,賽事運營只是基礎,關鍵是要另闢蹊徑給用戶創造“爽點”,讓他們主動投入進來。

回到Keep,其也是這樣的路線。如下圖,其將虛擬賽事與三麗鷗、遊戲《原神》、電視劇《甄嬛傳》等熱門IP聯動,主打萌系、高知名度。

且對應的獎牌往往設計精美,綏帶、貼紙等配套一應俱全。

在Keep用戶羣體中,女性用戶佔比58%,且30歲以下的佔到80%,花哨的項目和獎牌能戳中她們的“萌點”,激發她們的收集欲。

如今,不僅各種劇情跑成了粉絲大型團建現場,秀Keep獎牌更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潮流。

可以看到,Keep上搭建有各種獎牌俱樂部,並專門安排了“曬獎牌”分區;此外,頻繁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活躍造勢,延伸用戶“炫耀”渠道。

這樣一來,獎牌就擁有了社交屬性,具備了“人傳人”的能力。

海外健身平臺Strava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用戶在跑步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分享照片到Instagram,甚至可以跟遠程的朋友以及職業選手相互PK挑戰。

疫情期間,Strava一度將“炫技”功能(如排行榜)拉入付費牆,並藉此登頂iOS APP Store和Google Play健康健身類APP綜合收入榜。

顯然,Keep打的也是這樣的“算盤”。可以看到,其甚至還“跟風”衝浪、滑雪等小衆潮流運動,提升獎牌的格調和含金量,讓用戶“炫”得更有面兒。

而在虛擬賽事大範圍出圈的情況下,Keep的營銷費用率卻在降低。這說明很多內容是用戶自發參與的。

不止賽事,引入明星教練、培養粉絲忠誠,也是健身平臺吸引用戶留下來的慣常方式。正如benchbody創始人所說,“身材是最好的廣告”。

這一點來看,Keep內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Keep上的1300餘位達人,共產出超過6萬節達人課程,其中不乏帕梅拉、歐陽春曉等明星健身教練,以及他們的付費獨家課程、獨家活動等。

當然,賽事、活動都像“特效藥”,短期內可以促進用戶的興趣,長期還是要探索出穩定的商業化模式纔可持續。

減重就輕,打響“掙錢”算盤

Keep此前最大的營收來源是運動消費品,這雖然可以撬動營收規模,但毛利率低,容易做成一門苦生意。

其2023年財報顯示,消費品業務營收9.46億元,毛利爲2.62億元,毛利率僅爲27%,遠低於行業整體毛利率水平。

對此,財報裡的解釋是:消費品營收和毛利下降主要是由於電商消費者信心低於預期,公司對新產品擴張和市場策略都採取了相對審慎的態度。

此外,智能硬件產品相對有限的利潤空間,也是問題根源之一。

以智能單車爲例,2020-2022年,專業版毛利率由30.6%降至8.6%;mini款與舒適版,毛利率也在7%以下。

不僅如此,市場滲透方面也遲遲起不來。數據顯示,2022年,Keep幾乎拿下動感單車一半的市佔率,但銷售僅有10萬餘臺。

畢竟三十四塊的輕量設備用戶可以說買就買,但動輒上千的智能設備還是要仔細對比過參數、價格等,才願意掏錢下單。

更長的決策成本,無疑會影響客戶選擇。如數據顯示,即便“運動大戶”美國,智能單車在付費健身人羣中的滲透率也僅有7.5%。

相比之下,瑜伽褲、健身服飾等大衆產品,不僅毛利率高——瑜伽專業戶lululemon去年底的毛利率已增長至59.4%,還很容易打開銷路,觀研報告網數據顯示,國內瑜伽墊僅是年更換量,就在300萬條左右。

並且輕量產品的場景靈活度也更高,Keep財報裡就提到,目前爲用戶提供的裝備與服飾可以覆蓋室內、戶外多個運動場景,而且過去的一年裡,戶外系列產品的發展呈現出穩固的增長勢頭。

一個量大利高,一個在當前階段受限,這放在順風局裡,尚可死磕,但在尚未扭虧的當下,顯然要更有側重。更何況,市場也需要聽到更多Keep打“賺錢”算盤的響聲。

不過,這更多是短期的“事急從權”,長期來看,智能設備方面正迎來自己的新時代。

AI大模型爆火的背景下,健身設備也爭相追AI應用“風口”。如下圖,AI拳擊、AI舉重等項目,紛紛涌現。

AI加成下的健身設備,在居家場景中的指導專業度,可比擬線下一對一私教服務。

比如,通過AI攝像頭、AI傳感器,能夠分析並糾正用戶的動作;通過監測心率等身體狀況,爲用戶制定更適合自己的專屬計劃。

這已經在具體的產品中,有所應用。以海外來說,BeONE Sports利用AI將用戶的動作和位置,與訓練模板進行比較,從而提供專業化指導。

Keep自然不願錯過如此紅利風口,可以看到,即便在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方面謹慎投入,智能單車、手環等在內的硬件產品,依舊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斷有新品穩定推出。

在軟硬一體化戰略下,Keep還在2023年初推出了Keep Sation,通過攝像頭將運動者投到電視屏幕中,讓用戶和教練同框對比每一個動作,還能實時看到自己的運動數據。

近期,Keep軟件8.0版本的推出,新上線了運動評估體系。

據介紹,該體系可以基於運動科學、運動數據和算法來幫助用戶感知身體狀態和運動能力的變化,可以在無心率設備下,每天爲100萬運動用戶預估運動負荷、最大攝氧量、FTP等數據。

而除了設備本身,在可協同的內容層面,AI化也在加速。如Keep披露,目前平臺有15%的課程是爲AIGC生產的,未來還會進一步提高比例。

如此來看,對專業健身設備而言,AI時代可能意味着新的“iPhone時刻”——就像流媒體行業的愛奇藝、騰訊視頻,在OTT智能電視興起後,付費訂閱滲透率高速增長一樣。

小結

2017年,蘋果CEO蒂姆·庫克巡查中國市場時,曾增加到訪了Keep。彼時,其高掛APP Store的優秀APP榜單,以“冉冉上升的新星”之姿,蓄勢待發。

然而,運動、健身“對抗惰性”的本質,決定該賽道相比其他互聯網生意,商業化起步很難。

好在這一季後,事情有了轉機,未來富貴與否,就看Keep能否保持向好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