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致肺腺癌有科學依據!醫:身體3警訊代表PM2.5已找上門
醫師提醒,先天基因弱點和空污中的PM2.5,已經成爲肺部「雙重陷害」的無聲殺手,社會應該共同面對和重視這個健康課題。示意圖/ingimage
根據環保署空品監測網顯示,今(24)日雲嘉南以北空氣品質普通,高屏地區及部分嘉義地區,敏感族羣應減少在戶外劇烈活動,東部則是良好。臺北市議員林珍羽日前被確診爲肺腺癌第一期,繼藝人汪建民癌逝後,肺腺癌的成因再度引起討論。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主治醫師張家銘,近日在臉書提醒,先天基因上的弱點和空污中的PM2.5影響,已經成爲肺部「雙重陷害」的無聲殺手,並認爲林珍羽或許只是衆多案例中的縮影,社會應該共同面對和重視這個健康課題。
張家銘說,近日空品不佳,從窗外望出去,又是一片白濛濛,像是被霧籠罩住了一般,若民衆感到喉嚨不舒服、咳嗽變多,甚至整個人提不起勁時,很有可能是PM2.5在作怪。
他解釋,PM2.5和肺腺癌的增加,經科學證實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爲在日常中吸入這些看不見的化學污染粒子時,會悄悄地沉積在肺部細胞上,進而引發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發炎。
張家銘說,當發炎發生時,細胞會啓動修復機制,DNA則會開始複製,但在這樣惡劣環境下,DNA複製很容易出錯,甚至產生基因突變,其中則以誘發肺腺癌的EGFR後天基因突變最令人擔憂。而基因決定了個人罹癌的風險,若身上帶有諸如先天NQO1基因變異的特定基因,可能會更難代謝掉空氣中的毒素,而APOBEC基因的變異也可能影響免疫系統與基因修復的能力。
張家銘表示,當身體出現3大警訊,包括:咳嗽變多、痰變黏,甚至感覺過敏症狀加重,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開始反映空污了。
張家銘提醒民衆,在空污嚴重時,應儘量避免或減少外出,降低讓自己曝露在空污的風險中,若必須外出時則建議戴上口罩,在室內的話,可以開啓空氣清淨器。由於抗發炎和抗氧化是首要保護肺部的關鍵,在食物上可多吃具抗發炎和抗氧化效果的食物,來幫助身體抵擋空污造成的傷害,減少發炎與基因突變的機會。
食材的選擇上,張家銘建議,青菜和水果是天然抗氧化劑的來源,內含Omega-3的魚油和亞麻仁油能幫助降低發炎,薑黃也是很好的抗發炎利器,而維他命C和E可以保護細胞,減少自由基的傷害。
張家銘隨後又發文寫道,林珍羽的經歷或許只是衆多案例中的縮影,但這提醒我們必須更加重視這個健康問題,不僅是個體的挑戰,更是社會應該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