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生態給付物種 農業部估每年再多花1000萬
爲鼓勵在地農民使用友善農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1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只要在物種棲息地使用友善農法、配合監測等就可以領取「生態服務給付」。(林良齊攝)
爲鼓勵在地農民使用友善農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1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只要在物種棲息地使用友善農法、配合監測等就可以領取「生態服務給付」,目前已有石虎、草鴞、水獺、水雉及臺灣黑熊等,林保署今天宣佈,再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遊蛇、食蛇龜及柴棺龜等5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總計每年要花費約7000萬元。
生態服務給付方案依農地友善、營造棲地、通報、巡護等提供農民及社區不等的獎勵,以此次新增的赤腹遊蛇爲例,如1名農民耕種1公頃農地,最高可領取10萬5000元獎勵。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表示,全世界都希望落實生態保育,但與野生動物比鄰而居的人十分重要,導致過往屢屢發生農民與野生動物衝突,甚至頻頻遭野保團體指責,但保育工作不僅要考慮野生動植物的存續,更要關心與牠們共同生活的居民,唯有發展兼顧居民生活與生計的保育措施,才能轉化爲在地的實際行動。
生態服務給付推動2年有何具體成效?林華慶說,目前僅推動2年,很難說哪些物種因爲此措施增加,但如南投的石虎持續增長中,但原因可能不只此計劃還有包括防止路殺等措施,更重要的是讓農民不再孤單的面對農損。
林華慶提及,如果有物種已經脫困,或民衆的行爲有達到較好的程度,可能會把計劃轉換至其他物種,或隨着棲地或社會變遷,隨着實際狀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