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性政策 經濟凜冬的護花春泥

(圖/本報系資料照)

4500億超徵稅收重分配不是大撒幣,是預見民生經濟風雨飄搖的護花春泥。超徵稅收補貼民生是政府透過資源重分配因應景氣循環衝擊的工具之一。面對2023年甚至持續期間更長的景氣寒冬,政府持續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對企業與勞工短期紓困、展望中長期產業振興與升級所必要的部署。

不同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2022年以來臺灣景氣快速下滑的主要風險來自於全球性的「高通膨」及消費衰退,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包含:一、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二、企業爲符合淨零碳排目標推動綠色生產轉型:三、俄烏戰爭等因素引發的糧食、原物料、能源及中間財與終端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漲。

鑑於前述原因,歐美經濟體相繼採取升息手段,以期抑制市場需求、降低通膨。然而,臺灣是高度依賴貿易驅動經濟的國家,當歐美經濟因其升息而陷入消費和投資下滑、因物價高漲而陷入消費降級等情勢時,臺灣對美歐的非民生必需品出口表現,及對中國大陸的中間財出口表現都直接會受到衝擊。去年11月景氣燈號從「景氣趨弱」的黃藍燈轉爲「景氣低迷」的藍燈,便是重大警訊。

我們必須認識到,全球通膨和升息效應不會在2023年就明顯緩解。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淨零碳排兩因素所帶動的物價上漲將是長期效果。另外,由於多數商品的價格具向下僵固性,這表示即使通膨在2023年能回落,但物價水準是回不去的。此外,因貨幣政策效果的落後性,會使通膨抑制效果尚需近1年才能完全發酵,因此高利率將持續1年。

綜上而言,2023年的臺灣經濟情勢是嚴峻的、是政府須嚴陣以待的一年。根據IMF預測,202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率約爲1.2%。WTO則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可能僅成長1%。在此情勢下政府與各智庫預測2023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約在2.3%~2.9%之間,恐有過度樂觀之虞。

去年12月,臺灣出口規模預估約爲358億到374億美元間,年減幅約8%~12%;至於第4季出口值衰退幅度預估約7%,這是疫情爆發3年以來首次出現出口萎縮局面。對於出口的不樂觀反映在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上,去年12月爲第6個月呈現緊縮,創編制以來最快的緊縮速度;消費者信心指數(CCI)59.12點,創下13年來新低,堪比2008金融危機時期。

要解決出口衰退對臺灣經濟與社會民心的衝擊,抗通膨、振內需是必要的政策目標。爲此政府持續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包括降稅、補貼、擴大公共建設支出、發債等都是協助產業與勞工度過經濟凜冬的護花春泥。

由於公共建設支出涉及規畫和招標時程較長,短期仍應以降稅、補貼等手段較具時效性。日前政府公佈4500億超徵稅收的重分配方案,諸如1400億用於普發現金,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方案」,1000億用於補貼勞健保和電價等,都是政府協助社會基層民衆抵抗通膨的心意,同時也是刺激消費的手段。

除此之外,政府亦應重點關注臺灣159萬家中小企業及其920萬名勞工生計。中小企業勞工佔全國就業人口的80.4%,當下遊大廠面臨疫情紅利退散後的庫存去化挑戰的同時,相關供應鏈中規模小、效率較低,且財務規畫相對不夠穩健的中小企業,早就進入做三休四、做二休五的景氣寒冬。政府須就受衝擊產業的企業與從業人員有更細緻的政策對應。(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