唻洎焱暒哋噺姩赽濼

週一 · 知古通今|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風月同天|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週六 · 茶餘星話|週日 · 太空探索

翻譯:遠山真理

校對:餘路漢

審覈:牧夫天文校對組

美編:張少巖

後臺:李子琦

https://sorae.info/astronomy/20241112-new-martian-year-38.html

地球歷2024年11月12日,火星上迎來了新的一年,請允許我對地球上的各位道上一聲噺姩赽濼!

圖1. 由歐空局(ESA)的火星探測器Mars Express拍攝的數據合成的火星照片(圖源:ESA/DLR/FU Berlin/G. Michael))

火星的新年

火星長期以來一直在被積極地觀測與研究着,人們將1956年觀察到的大規模沙塵暴視爲火星的“元年”。今年開始的新的火星年是38年,根據歐空局的發佈,這一新年時刻爲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2日17時32分。這一刻也是火星北半球迎來春分(南半球則是秋分)的時刻。由於火星公轉軌道距離太陽比地球遠,火星的一年大約爲地球的2倍,約爲687天。如果想將自己的年齡換算成火星年齡,只需將年齡除以1.88即可。隨帶一提,如果是譯者在火星上的話,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寶寶。

圖2.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被沙塵暴覆蓋前(左側,攝於2001年6月)後(右側,攝於2001年9月)的火星(圖源: NASA, James Bell (Cornell Univ.), Michael Wolff (Space Science Inst.),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此外,火星的一個太陽日(約24小時39分鐘)被稱爲“索爾(Sol)”。由於比地球的一天稍長,火星的一年用索爾表示爲668索爾。

如前所述,火星的一年從北半球的春分開始。火星的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軌道傾斜約25度,因此存在季節變化,但火星的公轉軌道比地球的更加橢圓(離心率較大),導致各季節的長度不均等。

在北半球,火星遠日點時(距離太陽最遠)是夏季,而近日點時(距離太陽最近)是冬季。南半球則正好相反。遠日點時季節較長,陽光較弱,而近日點時季節較短,陽光較強,因此南半球經歷漫長寒冷的冬季和短暫炎熱的夏季,而北半球的氣候相對“溫暖”。

圖3. 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相機Mastcam-Z拍攝的傑澤羅撞擊坑。照片呈現了撞擊坑的西側,由探測器在2024年9月27日的攀爬途中拍攝的44張照片合成。(圖源:NASA/JPL-Caltech/ASU/MSSS)

圖4. 2024年7月公開的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自拍,照片由機械臂的相機拍攝的62張圖像合成。(圖源:NASA/JPL-Caltech/ASU/MSSS)

如果可以選擇居住,似乎“溫暖”的北半球更爲理想,但火星的平均氣溫爲-55℃,以地球的標準來看,實在難以生存。根據ESA的說法,夏季中午時氣溫可能升高至0℃,但夜間氣溫會降至-60℃。冬季夜間溫度更低,可降至-110℃。

此外,火星的大氣壓僅爲地球的約0.6%,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因此無法呼吸。沒有加壓的宇航服或居住艙,人類在火星上是無法生存的。

圖5. 2015年4月由NASA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拍攝的蓋爾撞擊坑的日落。(圖源:NASA/JPL-Caltech/MSSS/Texas A&M Univ.)

來觀測新年的火星吧!

2024年11月,火星將在午夜時分可在東方的天空中看到。根據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的資料,此時火星的亮度將達到0.1等到-0.5等,逐漸變得更加明亮。尤其是在11月20日夜晚至21日之間,月亮將接近火星,使其更易於辨認。

雖然在午夜觀測可能會有一些時間上的困難,但如果天氣良好,何不試着去看看一下火星的新一年所散發出的紅色光輝呢?

圖6. 日本時間2024年11月20日23時(北京時間22時)東京夜晚的星空,月亮與火星將非常接近(圖源:日本國立天文臺)。屆時月亮和火星將位於巨蟹座和雙子座之間。

移居火星之日

如前所述,火星是一個對人類生存非常嚴酷的世界,但人類在火星上留下足跡的日子或許並不遙遠。

美國民間航天企業SpaceX的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設定了“讓人類成爲多行星物種”的目標,並正在推進可重複使用的大型宇宙飛船“Starship”的開發。

馬斯克在2024年9月表示,計劃在兩年後(2026年)進行無人飛往火星的飛行,四年後(2028年)進行載人飛行。因此,歷史上首次的載人火星飛行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實現的可能性並非爲零。

預計Starship的第六次飛行測試將在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9日上午進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7. 2024年10月份進行的SpaceX星艦的第五次試飛(圖源:SpaceX)

責任編輯:甘林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衆號:astronomycn

LDN 1471: 恆星風造就的空穴影像提供: Hubble, NASA, ESA; 影像處理與授權: Judy Schmidt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