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卡錫主義下 國民黨的生機
徐巧芯是戰鬥藍,但也被親綠支持者視爲仇恨值高的指標性人物。(圖/本報資料照片)
發生在1947年、有長達10年時間,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藉指控有大量共產黨員、蘇聯間諜和共產主義同情者,滲透進了美國聯邦政府及其他公共場域,發動一連串的政治鬥爭,史稱「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由於當時冷戰局勢,美國社會對國際共產黨輸出革命、顛覆政府無比擔憂,麥卡錫充分利用了這些情勢,在欠缺證據情況下,他自稱持有一份美國國務院的「共產黨間諜」205人名單,利用國會議員身分到處指控、質疑對方對國家的忠誠,甚至成立「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動輒舉行聽證,展開他長達10年的政治生涯高峰。
長達10年時間裡,美國這個號稱最自由的民主國度,所有新聞媒體都被麥卡錫所設定的議題綁架,麥卡錫掌握整個社會輿論走向,一言一行每天都被報紙做成大標,政治行情長紅,整個美國政壇都陷入瘋狂而無法自拔。
麥卡錫主義落幕的幾個重要關鍵,一是好萊塢集體起身反抗,向抹紅的私營公司(當年忠誠審查已經成爲一項可以營利的業務)提告並獲勝訴;其中知名編劇達頓川波因拒不出席聽證而坐牢11個月,不得已以化名撰寫劇本維生,直到其作品獲兩座奧斯卡金像獎後,才承認自己是實際編劇。川波的這段經歷,也被拍成電影《好萊塢的黑名單》。
3月18日TVBS公佈最新民調,結果顯示57%的人同意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國民黨也發佈內參民調顯示,有47.8%受訪者反對罷免徐巧芯。徐巧芯是戰鬥藍,但也被親綠支持者視爲仇恨值高的指標性人物,針對民調數字,她表示自己和國民黨遇到最大難題,就是很多選民不清楚「支持徐巧芯就要出門投下不同意罷免票」,許多支持者都在問相同問題,「我差點昏倒」。
事實上,徐巧芯的選區在臺北市,是藍營票倉之一,如果連徐巧芯都面臨「大罷免」的牽制,疲於應付錯亂的地方民意,即使第三階段罷免投票不容易通過,這個會期的立法院,國民黨被罷立委將往來立院與地方選區護盤而疲於奔命,戰力的折損實不容樂觀。
如今臺灣社會深陷「中共同路人」風暴,而掀起這波指控的,是一整個民進黨及其支持者,遠比麥卡錫參議員一人還多出許多,尤其當賴總統親口定調對岸爲「境外敵對勢力」後,這波「賴卡錫主義」正方興未艾,爲「大罷免」這個議題設定增添許多柴火。
如何破解臺灣社會正在延燒的賴卡錫主義?借鏡美國麥卡錫主義的經驗,媒體需要自省,褪下黨政軍的外衣撥亂反正,國民黨也要以「反罷樑」團結在野力量,否則就等着國會結構被民進黨翻盤。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