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請走科學治國之道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典禮、《時代》受訪、陸官百年慶典的表現,已區分了他和蔡英文的不同。在內政上,他降低了刻意的族羣撕裂與仇恨維權;在兩岸關係上,則試圖在十字路口踏出新的一步。

賴總統是唯一受過科學訓練的我國總統,應瞭解具有高門檻的科學模式、實驗參數與機率知識的意義。他能否選擇一條,以科學知識爲基礎的大道?

我們可以向賴總統報告:臺灣當前存在「53237選民結構」模式,假設選民總共20人,則5人(25%)爲深綠羣,3人(15%)爲深藍羣,2至5人(10%~25%)爲可變羣,而最多的其實爲7人(35%)疏離羣。

「可改變」是一種「人類取用行爲S-型曲線」,亦即開始的左側爲水平線,但可能突然陡轉上升。當前水平線所反映醞釀的時間參數爲8個月至2年,若願意創新改變,有時間,但很緊湊。

賴總統的得票率乘以投票率,客觀上是一位28%「絕對少數總統」,保住25%鐵粉,只贏得可變羣3%。因而可以有2個截然相反的發展方式。第一,對內再緊縮:以派系利益分配安內,持續發動政治運動與心靈鬥爭,凝聚鐵桿選民的仇恨鬥爭力,以維權與掌握國家資源爲目標。

第二,對外展包容:爭取「可變羣」,而過程中可穩定僅求和平、溫飽、不管誰當頭的疏離羣。賴總統掌握最大資源與影響力,並不難照顧這些人民,若迴歸民生治理,有可能會成爲多數總統。

如何爭取可變羣?可分爲內政與兩岸。在內政方向,可變羣是最厭惡藍綠惡鬥的人,當前最大的藍綠惡鬥就是對國會改革的扭曲式抗爭,贊成國會改革的實爲絕大多數,現在的所謂少數,純粹就是髮夾彎式唱反調,爲政治慾望重演的萊豬之亂。解決之道,就是賴總統自己在就職典禮講的「少數服從多數。」

國會改革會加重行政部門的責任與壓力,但也可因此提升效率與產出,使35%對政治沒有太大感覺的人,也會體會到生活方式的進步。

兩岸爲當前最大問題。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是申論兩岸當前「民族相同」、「制度不同」,未來待人民決定。賴總統可展現給可變羣看的是,因爲「民族相同」,所以不必再有戰爭;因爲「制度不同」,要使兩岸人民自由選擇未來共同的生活方式,要讓兩岸合作交流實驗,調整可使人民過更好日子的制度。

賴總統就職演說許我們「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就科學邏輯可知,只要一念之轉,賴總統憑個人能力,可以開創國際金融中心、兩岸南海聯合演習、兩岸與人類和平新模式的機率,比帶我們飛上太空的機率大得很多。(作者爲臺灣民調創始人)